七、瓊崖紅色娘子軍的命運沉浮
歲月悠悠,光陰荏苒,《紅色娘子軍》掀起數次改編風潮,從報告文學、故事片,到舞劇、京劇,再到電視劇,幾經風雨浮沉,仍生機盎然。而娘子軍的真實故事還在被披露——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紅色娘子軍的原型是瓊崖縱隊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特務連。業餘文學愛好者、海南省出境檢驗檢疫局高工李高蘭女士就是熱心揭示曆史真相的一位熱心人。李女士說:“老太太們的語言我是完全通的,不需要翻譯,多年來我不知道找過她們多少次,還多次到當地黨史辦公室查閱材料。我敢保證我掌握的都是第一手材料,我寫的文章從沒有人提過異議。”①陳一鳴、黃婷婷:《〈紅色娘子軍〉改編40年》,2004年5月6日《南方周末》。
李高蘭女士講述的紅色娘子軍原型是:1931年5月,在瓊海市萬泉河畔一個椰樹環抱的小山村裏,瓊崖縱隊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女子特務連成立。王時香任指導員,龐瓊花任連長,馮增敏任一排排長,龐學連任二排排長,黃墩英任三排排長。一百多名農村女子,為反抗封建壓迫和爭取男女平等,在共產黨的號召下,勇敢地拿起了槍杆子,浴血沙場,英勇殺敵。女子特務連成立不久,當地反動政府非常害怕,聚集了兩百多人民團部隊對娘子軍進行圍剿。娘子軍毫不畏懼,在一年多的時間裏,與當地民團作戰多次,伏擊沙冒領、火燒文市炮樓、炮轟白石嶺……屢戰屢勝,戰績彪炳,聲威赫赫。不幸的是,這支娘子軍部隊後來遭到國民黨正規部隊的圍剿,損失慘重。不久,海南紅軍主力作戰失利,娘子軍主動承擔掩護工作,保護紅軍主力安全轉移。在當時敵強我弱的海南島上,娘子軍被迫解散,散落民間。1933年,王時香、馮增敏、龐學連、黃墩英、龐瓊花等五人先後被捕。國民黨害怕共產黨劫獄,將她們連同另外被捕的三位女幹部林尤新、龐學葵、蒙漢強一起,押送到了廣州監獄。在獄中,八姐妹堅貞不屈,患難與共,度過了五年鐵窗生活。到了1938年,蔣介石被迫同意抗日,釋放被關押的共產黨人及愛國人士,她們才恢複了自由。出獄後,女子特務連已經解散,她們隻好各自回家。此後,她們走上不同的生活道路,經受不同的人生遭遇。
歲月悠悠,滄海桑田,這群巾幗英雄卻在人妖顛倒的“文革”時期,被視為“叛徒”,受盡折磨。有的飲恨而終,有的忍辱負重前行,有的繼續被遺忘。到了新時期,英雄不再當年,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已經撒手人寰。據統計,1994年,瓊海市的娘子軍還有84人,可到了2001年就隻剩下23人了,而到了2005年就隻剩14人頑強地活著。英雄的數量在慢慢減少,而尚在人世的都到了風燭殘年,她們本應享受天倫之樂,享受幸福安康的晚年。然而這些耄耋之年的老人,有的因戰爭在身體上留下的種種傷痕無法痊愈而行動不便,有的膝下無一子女,有的生活拮據,晚年的淒涼不言而喻。所幸的是,共和國最終沒有遺忘這些曾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青春和熱血的偉大女性。1976年以後,娘子軍冤案相繼得到平反,尚在人世的娘子軍享受女子特務連戰士的政治待遇,而且每人每月可領到185~200元不等的政府津貼。1986年,海南人民懷著崇敬的心情,在娘子軍的誕生地——瓊海市營造了一塊6.8米高、12噸重的紀念雕像。雕像落成之後,許多旅遊者慕名來到萬泉河畔,在雕像前駐足觀瞻。從2000年起,陽江鎮委、鎮政府又動員廣大群眾、各界人士采取民間籌資的辦法,在墟街上創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樹立“革命烈士紀念碑”和279名烈士“英名碑”。2001年6月,占地200畝的“紅色娘子軍紀念園”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據統計,2001年有近二十萬人參觀了“紅色娘子軍紀念園”,其中包括不少外國遊客。紅色娘子軍儼然已經成為海南紅色旅遊的金字招牌。
從瓊海紅色旅遊的熱潮中,可以感受到人民對那群拋頭顱灑熱血的巾幗英雄的敬仰之情。除此以外,許多人自發收集活著的紅色娘子軍的生活情況,關心她們的身體狀況,竭力地把她們的精神保存下來。陽江鎮廣電文化站站長龐啟江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從2001年6月起,龐啟江利用節假日,騎著摩托車,扛著自己買來的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各種新式裝備開始自己的尋訪活動。他走訪每一位能夠尋覓到的娘子軍老戰士,記錄她們關於那段曆史的珍貴記憶,拍下她們最後的生活照片,作為資料保存。目前,龐啟江已經完成20多篇初稿,內容涉及紅色娘子軍成立前後的活動以及解體後的生活。紅色娘子軍的故事何以能撥動千萬人激動的心?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姚傳秋說,“海南瓊崖革命,堅守孤島,23年紅旗不倒,艱苦卓絕,可歌可泣,創造了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奇跡。紅色娘子軍是瓊崖革命的一個代表,本身又是一個奇跡,真是奇上加奇。紅色娘子軍確實是世界婦女革命的一個典範。”①卜雲彤:《經典中國之海南篇:當年紅色娘子軍今何在?》,2004年7月25日新華網。紅色娘子軍有其可歌可泣的曆史和民族精神價值,但是它出現的初衷是女性要求擺脫身上的沉重枷鎖,這與今天的女性主義者似乎有相通之處。然而對於那群花樣年華的女子而言,“革命”觀念並不清晰,女性意識並不突出。娘子軍老戰士歐花說:“那時候當兵打仗,就是為了男女同權,女子也能讀書、做事。舊社會婦女地位最低,連名字都沒有,要穿小鞋,不能和男人一樣上學堂,婚姻都是包辦的。共產黨宣傳男女平等,使她們如夢初醒。”①金敏、柳昌林:《“紅色娘子軍”的今與昔》,《記者觀察》,2002年第2期。於是,目不識丁的文盲,貧困農家的女孩,大戶人家的丫環、童養媳都趕去參軍,但她們參加的目的其實簡單到隻為了吃飽一頓飯,不再挨打。她們平常包攬一切家務,把家裏收拾得窗明幾淨、井井有條。當生存需要她們挎上一支槍,她們也順理成章地接受,在戰火硝煙中飛跑,把槍械玩得得心應手。她們雖然沒有明確的女性主義主張,思想還不成熟,但就是這樣的一群女孩組成的隊伍,在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苦條件下,存在了一年多時間,取得了彪炳千秋的戰績。比起那些女性主義者呐喊空洞的口號,追求感官的刺激,不斷地展示隱私以吸引眼球,那群如花似玉的女孩顯得多麼聖潔、偉岸、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