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瓊崖紅色娘子軍的命運沉浮(2 / 2)

“紅色娘子軍”的故事被搬上銀幕、搬上舞台,鼓舞了幾代人。它曆經歲月磨礪,已成為毋庸置疑的“紅色經典”之作。《紅色娘子軍》能夠成為“紅色經典”並非偶然。一群花樣年華的女子投身轟轟烈烈的革命戰爭,以青春和熱血去追求男女平等,去反抗封建壓迫,保護自己,捍衛家園,這種精神怎不令人肅然起敬!《紅色娘子軍》中令人振奮的音符更能激勵後來者去反抗社會不公,而惡有惡報的圓滿結局更能滿足他們永遠恒定的心理期待。對官方而言,《紅色娘子軍》無疑符合主旋律:即使在最偏遠的角落,黨的力量依然存在,它解救了受盡萬般折磨的舊社會女性。這樣一部對黨的路線和曆史的肯定和確認之作,官方的讚賞可想而知。反之,對革命進程中出現的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敗的細致描寫,也觸動了曆史最敏感的神經。既然英雄已長眠地下,那麼就讓失敗也深埋地底,讓活著的人去瞻仰那一座座勝利的豐碑。當然,《紅色娘子軍》成為“紅色經典”之作也與不斷的改編有關。一部作品,從報告文學,到故事片、舞劇、京劇,再到電視劇,反複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潛移默化地在觀眾的腦海中烙下深深的印記,感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和觀眾。

參考文獻:

[1]袁成亮:《現代芭蕾舞〈紅色娘子軍〉誕生記》,《文史春秋》,2004年第9期。

[2]伊人:《〈紅色娘子軍〉編導李承祥細說幾代“瓊花”》,2004年4月26日《北京日報》。

[3]黃培嶽:《“紅色娘子軍”幸存者的遭遇》,《貴州文史天地》,2000年第2期。

[4]李高蘭:《紅色娘子軍幾位連級幹部的坎坷人生》,《老年人》,2000年第12期。

[5]李英敏:《我們該怎樣看待〈紅色娘子軍〉》,1994年第5期《南方文壇》。

[6]陳一鳴、黃婷婷:《“紅色娘子軍”的身世羅生門》,2004年5月6日《南方周末》。

[7]劉江華:《重拍紅色經典也有軟肋誤讀原著誤導觀眾》,2004年3月14日《北京青年報》。

[8]曹積三:《大明星陳強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簡介:劉慶(1982—),女,湖北赤壁人,武漢大學現當代文學200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