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時期:紅色芭蕾再現輝煌(1 / 2)

五、新時期:紅色芭蕾再現輝煌

“文革”時的風光與輝煌終究隻是過眼煙雲,隨著“四人幫”的垮台,樣板戲的地位一落千丈,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一度停演。江青的“關懷”、“四人幫”的鼓吹成為舞劇無法抹去的汙點。文藝界也對《紅色娘子軍》作出反思,大部分人認為文革中所提倡的革命浪漫主義與革命現實主義相結合的教條化創作方法破壞了藝術規律,“三突出”的創作原則使文學藝術淪為政治工具。芭蕾舞台上那些手持刀槍、握拳挺胸、怒目金剛式的英雄承載了過多的政治負擔,已經脫離了現實。作家白先勇曾直言不諱地批評它“斬斷了芭蕾文化之根,把浪漫優雅的舞蹈變成殺氣騰騰的場麵是十分怪誕的產物”①木河:《〈紅色娘子軍〉榮辱興衰40年》,2004年9月27日《新聞周刊》。。與此同時,也有一部分人心平氣和地審視曾經被扭曲的《紅色娘子軍》,肯定它凝聚著眾多藝術家的心血和智慧,其本身的藝術價值是不容忽視的。1992年,中央芭蕾舞團在征得文化部的同意後,決定重新排演《紅色娘子軍》,把被“四人幫”竊取的東西重新奪回來。重新排演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從音樂、舞蹈到燈光,都沿襲著最初的傳統,極力扭轉江記樣板戲中政治化、符號化、神化的偏向,還原舞劇最初的形態。在舞美上,重新排演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更加柔美、舒緩而自由,減弱符號式的生硬動作,不再任意地揮舞拳頭,單純地表現革命的激情,它更加著力地去展現人物豐富而複雜的內心活動,剛毅的足尖中流動著青春、朝氣、浪漫和幻想的氣息。

1993年年底,中央芭蕾舞團在上海進行了首場演出,《紅色娘子軍》再度傾倒上海觀眾,場上出現曲終舞畢人不散的熱烈氣氛。那晚,“當樂隊在序曲中奏出‘向前進、向前進……’的《娘子軍連連歌》主題時,頓時安靜了下來。在優美的旋律中,這出按1964年版本複排的芭蕾舞劇,使在場的幾代人回首他們往昔的激情,也給昨晚觀眾席中為數不少的少年兒童帶來一份新奇。不時響起的掌聲足以證明老觀眾們清晰的記憶……大幕合上,全場起立,久久不散,樓上樓下,形成一幅熱烈而壯觀的劇場景象。”①本報通訊員:《中芭昨晚在滬首場演出〈紅色娘子軍〉再度傾倒上海觀眾》1993年12月12日《文彙報》。從此,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再次燃起當年激情,熱烈的火焰再次蔓延到全國各地。清清的萬泉河、高聳入雲的英雄樹、豔麗動人的木棉花、颯爽英姿的娘子軍再一次征服數以百萬計的觀眾。被征服的不僅有黑眼睛黑頭發的中國人,也有無數的國外友人。2003年10月6日,中央芭蕾舞團受邀參加法國的中國文化年演出,享譽世界的“裏昂舞蹈之家”主動指定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作為演出劇目,中央芭蕾舞團的演出又一次產生了令人震驚的轟動效應。早在舞團抵達法國之前,所有的入場券就出售一空。每場演出過程中,許多觀眾將手舉過頭頂使勁地鼓掌,口中叫好聲不絕。演出結束時,演員一再返場謝幕,觀眾仍久久不願離去。回憶起當時的盛況,趙汝蘅女士顯得興致勃勃:“貝嘉21世紀現代芭蕾舞團的演出經理人特瑪佐先生告訴我說:‘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流淚’。”①陳一鳴、黃婷婷:《〈紅色娘子軍〉改編40年》,2004年5月6日《南方周末》。法國演出之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又演到了意大利,在意大利也刮起一陣紅色的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