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世紀60年代早期:銀幕閃現七彩光(1 / 2)

二、20世紀60年代早期:銀幕閃現七彩光

梁信的《紅色娘子軍》所寫的是“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獨立二師直屬娘子軍連”的曆史,它以海南軍區編寫的《瓊崖縱隊史》(初稿)為憑據。於1958年6月完成初稿,1960年初最後一次修改,定稿在《上海文學》,1961年第一、二、三期上連載,並配有八幅插圖,由盛毓安作畫。影片《紅色娘子軍》於1960年攝製工作最後完成,1961年7月1日全國首映。影片由謝晉導演,主要演員有祝希娟、王心剛、陳強、向梅、楊夢昶。電影《紅色娘子軍》公映後,舉國轟動,海南的蕉風椰雨,洪常青的英俊風采、吳瓊花的颯爽英姿深入人心;《娘子軍連連歌》也不脛而走,“向前進,向前進”的旋律響徹大江南北。1962年5月22日,首屆電影“百花獎”授獎儀式在北京舉行,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郭沫若、周揚等出席了這個包括電影觀眾在內有一千五百人參加的授獎大會。在大會上,《紅色娘子軍》獲得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電影女演員獎和最佳男配角獎四項殊榮。影片中瓊花的飾演者祝希娟代表獲獎者講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郭沫若頒獎,並親筆為《紅色娘子軍》題詞:“海南島上碧血潮生的瓊花,在東風中開遍了泱泱中華。紅色的氣韻真正壯美無瑕,眾口同聲說:最佳、最佳、最佳。”①郭沫若:《紅色娘子軍》題詞,1962年5月23日《文彙報》。

不同於劉文韶的報告文學《紅色娘子軍》的紀實性,梁信的文學劇本有一個從生活到創作的藝術加工過程,劇本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動豐滿、情節更具傳奇色彩,更具有生活的氣息。瓊花是作者從生活素材裏選擇、提煉而寫成的,融合著和作者“一起工作的幾位女同誌、海南已故的婦女革命家劉秋菊和一位娘子軍烈士”的人生①梁信:《從生活到創作》,《〈紅色娘子軍〉:從劇本到影片》,中國電影出版社,1962年版,第212頁。,是雜取種種而合成的獨特典型。革命的瓊花栩栩如生,而反麵人物南霸天也躍然紙上。他的內心凶惡狠毒,外表卻溫文儒雅,抓住洪常青後,他恨不得食肉寢皮,見到洪常青後卻強壓怒火,還微笑著說:“我依然很器重你。”即使最後被娘子軍所擒,他還凶神惡煞地破口大罵,看到瓊花無所畏懼,又換作低聲哀求,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出南霸天色厲內荏、貪生怕死的本性。個性飽滿的人物演繹著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讓生活顯得那麼奇、那麼巧。瓊花與常青的初遇是受苦百姓投奔革命和革命者解救百姓的必然;瓊花和紅蓮的巧遇是廣大苦難深重的婦女共同向往革命的必然;瓊花和南霸天的狹路相逢則是革命者和反革命者的必然對峙。

個性、現實和傳奇融為一體的文學劇本,使謝晉導演愛不釋手激動不已。他說劇本喚起他很多的想像,有著“點火”的作用。他決定用自己的鏡頭表現富有個性的人,他說:“這是一個革命曆史題材,但不能拍成一部革命曆史傳記片。作者著重刻畫的是一個虛構的典型人物——吳瓊花,通過瓊花這個人物的命運和成長,反映了那個時代婦女的革命鬥爭生活。”①謝晉:《導演闡述》,《〈紅色娘子軍〉:從劇本到影片》,中國電影出版社,1962年版,第254頁。他要集中表現“人”、“人”的個性,“人”的成長過程。他期望以最大的力量塑造瓊花,深刻地揭示瓊花這個人物在成長過程中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麵貌。於是他匠心獨具地選擇了富有影像感染力的場麵和細節,如吊打、蛇宴、擅闖誓師大會、狹路相逢、刮骨、談判等等。為了增添影片的抒情色彩,謝晉又在傳奇的情節中融入濃厚的情感。偵察路上瓊花的歌聲,禁閉室裏姐妹談心,戰前夫妻話別,都為影片抹上濃鬱的生活情調,渲染出如詩的意境。他要用自己的鏡頭,充分地展示獨特的藝術個性。他設想影片《紅色娘子軍》應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濃厚的地方色彩”、“浪漫主義的激情”、“抒情的意境”、“民族的形式”,影片的“基本節奏是:強烈、深沉、昂揚、抒情”。①謝晉:《導演闡述》,《〈紅色娘子軍〉:從劇本到影片》,中國電影出版社,1962年版,第258—2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