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世紀50年代:電影《白毛女》的改(2 / 2)

1951年3月18日晚上,電影《白毛女》舉行首映式。1951年的中秋節,影片《白毛女》在全國25個大城市的155家影院同時上映,盛況空前。據統計,一天的觀眾竟達47.8萬餘人。觀眾紛紛投書報刊,高度評價《白毛女》。《白毛女》在1951年捷克卡羅維·發利第6屆國際電影節上,榮獲了38個特別榮譽獎中的第一個。《大眾電影》在1959年作了一次統計,1949年到1958年,按照國內觀眾人次來排名的國產影片排行榜中,影片《白毛女》位居榜首,高達15092276人次。①《大眾電影》,1959年第18期。

影片《白毛女》在敘事力度上對大春與喜兒愛情的傾斜,未嚐不是為了迎合作為主要電影觀眾的城市觀眾的趣味,而潛伏在相對溫情的愛情敘述中的政治施教功用分量似乎也不輕。這部影片對於民眾在思想上、政治覺悟上是有著極大的鼓動作用的,至少當時的輿論界更加強調影片鼓舞人心的力量:“雖然故事是用人民的血淚訴說的;但是也是用人民的樂觀精神在敘述的。影片從頭就貫穿著人民的堅韌的意誌與樂觀的精神。整個影片,一方麵激發我們對地主階級的仇恨;另一方麵則鼓舞我們為爭取更大的勝利鬥爭前進。”①周葭:《有著顯著成就的〈白毛女〉》,《大眾電影》,1951年第26期。而對於正轟轟烈烈開展土地改革運動的農村觀眾來說,這部影片更具有現實意義。記者路夫在一篇報道新涇鄉程家橋的農民觀看電影《白毛女》的文章中寫道:“在這部影片前麵,農民們的愛和憎的感情是如火一樣的強烈。”該文提到,在當地村民看完電影後舉行的座談會上,群眾們情緒激昂,個個都苦大仇深,紛紛表示影片就是他們過去生活的真實寫照,影片“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和鼓舞,使他們更清楚的看透地主,更加強了仇恨地主和鬥爭的信心。他們表示:在這次土改當中,一定打破顧慮,更好的團結,提高警惕,來為消滅地主階級、勝利完成土改而鬥爭。”①路夫:《上海郊區農民在火熱的土改運動中看影片〈白毛女〉》,《大眾電影》,1951年第26期。可見,在政治環境並不寬鬆的50年代初期,大部分民眾尤其是農村群眾物質生活還極度貧困,他們依然處在為了反抗長期的封建壓迫剝削,以高昂的革命熱情和頑強的鬥誌完成變革現實的心理慣性中,再加上現實未完成的革命任務,使得這部主題鮮明、人物階級傾向性更加明顯的影片,能與廣大觀眾實現“共通”,受到觀眾如此熱烈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