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世紀50年代:電影《白毛女》的改(1 / 2)

二、20世紀50年代:電影《白毛女》的改

1950年,東北電影製片廠決定將久演不衰的歌劇《白毛女》改編成故事片搬上銀幕。由水華、王濱擔任導演,楊潤聲任編劇,主演有田華、李百萬、陳強、張守惟。

與歌劇劇本相比,電影版的《白毛女》在政治主題方麵並沒有大的改變,主要調整了敘事力量,加強突出了喜兒和大春的愛情份量。比如,“將本家姑姑出嫁前將辮子挽成了發髻的情節給了喜兒,又多了大春為喜兒摘柿子,在懸崖中砍柴相親相愛的情節”,並在影片結尾“交代了大春與喜兒相愛的結果”,從而“使大春與喜兒的愛情更加豐滿,更加鮮明”,“也使黃世仁的罪惡更加顯而易見”。①楊潤聲:《關於電影〈白毛女〉人物原型的誤說、戲說和胡說》,《中華魂》,2004年3月號。

在影片對歌劇的多處改動中,有兩處至關重要。在歌劇中,喜兒被黃世仁強暴之後,懷上了身孕,黃家欺騙喜兒,謊稱黃世仁要娶她,喜兒相信了他們的鬼話,幻想黃會納己為妾。很顯然,這種處理嚴重地損害了喜兒的形象——喜兒在喪失階級立場的同時,也喪失了對愛情的忠貞。影片將這一情節改為,喜兒遭蹂躪後,欲以自殺明誌的態度十分堅決,被二嬸勸住才罷;在黃世仁娶親的當兒,黃母假裝仁慈,給了喜兒兩件衣服,打發喜兒回家,實際上黃家已將喜兒賣給了人販子。喜兒扔掉了黃母送的衣服,回到下人住的小屋,拿起自己的舊衣,準備回家。這一改動,回避了喜兒逆來順受、忍辱偷生的一麵,強化了她不屈不撓抗爭的一麵。既表現了喜兒鮮明的階級立場,又表現了喜兒對大春的忠貞不渝。另一處改動是,歌劇中,喜兒逃出黃家後,在山洞裏生下並養育了孩子,將孩子一直留到抗戰初。而在影片裏,這個地主的孽種剛剛生下來就死掉了。這樣就回避了人物內心世界的複雜性,強化了階級衝突的尖銳性。“政治話語需要做這個改動是為了刪除孩子所標誌的政治上的曖昧地帶,孩子與黃世仁的血親關係在某種程度上幹擾了絕對的階級對立。但同時,從‘情’的娛樂原則看,這個改動卻使大春和喜兒的愛情傳奇更為純粹,更為完整。”①孟悅:《〈白毛女〉演變的啟示》,見《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轉引自《20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東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其實,電影編導自己也承認,為了使喜兒與大春的愛情表現得更加鮮明完整而作的改動,也是出於一種政治考慮:“讓孩子留在喜兒身邊,味道實在不對頭,最後王大春如果不同喜兒結婚,要是自己的話,良心上實在過不去,實際上這是階級感情的問題。”①楊潤聲:《從參加改編〈白毛女〉電影劇本說起》,《電影文學》,1951年第1期。可見,在溫情脈脈的“愛情原則”指導下的改動也隱含著某種政治說教的動機。

另外,編劇楊潤聲認為:“楊白勞、喜兒、大春,三個勞力,完全可以還清黃世仁的債息,躲債有欠真實。……楊白勞由躲債改為主動還息。黃世仁為霸占喜兒,強詞奪理,要求本利全收,逼楊白勞走上絕路”。歌劇中楊白勞喝鹵水自盡前的一大段唱詞也被刪去。兩者都是為了“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實”而做的改動。①楊潤聲:《關於電影〈白毛女〉人物原型的誤說、戲說和胡說》,《中華魂》,2004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