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紀40年代:從“白毛仙姑”的傳
到歌劇《白毛女》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在河北西北部山區流傳著“白毛仙姑”的故事,這個傳說據說是以真人真事為依據的。周而複對這個故事“所根據的事實”曾作過如下介紹:“《白毛女》這故事是發生在河北省阜平縣黃家溝,當時黃世仁的父親黃大德還活著,父子對喜兒都有心思,雙方爭風吃醋,生了仇恨。父子兩個都爭著使喚喜兒,使喜兒接近自己。一次為了爭著使喚喜兒,父親用煙杆打兒子,兒子正在用菜刀切梨,順手用刀一擋,不偏不倚,一刀砍在父親的頸子上,斷了氣。母子私下商量,要嫁禍於喜兒,說喜兒謀害黃大德。”①周而複:《新的起點》,新文藝出版社,1951年版,第113頁。
歌劇《白毛女》導演之一的王濱(原名王彬)也曾談到類似的“原始故事”,稍有不同的是,“那個地主是借口老婆不能生兒育女而奸汙了年輕的丫頭,許諾若生了男孩就納丫頭為妾,可是降生的恰恰是個女孩,便將她趕出門去,她隻好鑽進山裏靠吃山棗活著,並把孩子養大,因為不吃鹽長了一身白毛,後來八路軍從那裏經過時把她救出,她的頭發也漸漸變黑,結了婚,還當上了某地的福利部長”。①王濱:《簡介“白毛女”的創作情況》,《電影文學》,1959年第1期。
以上所引兩例,雖然未必就是“白毛仙姑”原始故事的原貌,但確能看出故事流傳過程中群眾口頭創作的一些初始情況。這個故事經過難計其數的人傳播,不斷地修正、充實、潤色和加工,日趨完善。晉察冀邊區的文藝工作者曾將它寫成小說、話本、報告文學等作品,或口頭傳播,或載於報刊。當它流傳到陝甘寧邊區的延安時,已經成為一個描述地主害死佃農,搶其愛女,百般淩辱,始亂終棄,逼進深山,變為白毛,被群眾誤認為“白毛仙姑”顯靈,直到八路軍來後將她救出山洞,她才重獲新生的相當完整的故事,使其既富有現實的積極意義,又具有傳奇色彩。賀敬之在《〈白毛女〉的創作與演出》一文的開頭,生動地記述了這個曲折感人的民間“新傳奇”:
1940年,在晉察冀邊區河北西北部某地傳出一個故事,叫做《白毛仙姑》,故事大致是這樣的:靠山的某村莊,八路軍解放後的幾年來,工作一向很難開展……某次,區幹部到該村布置村選,決定某日召開村民大會。但是,屆時村民都不到會,區幹部詢問理由,村幹部畏畏縮縮地說:“今天是十五,大夥都給‘白毛仙姑’上供去了。”區幹部接著便追問了“白毛仙姑”的詳情,估計可能是一個什麼野獸被村人誤會了,或者是敵人的破壞陰謀,最後決定到奶奶廟捉鬼。當晚,區幹部和村裏的鋤奸組長攜帶武器,隱蔽在奶奶廟神壇西側的暗處,等燒香上供的人走後,約有三更多天,月光時隱時現,一陣冷風吹過,有腳步聲漸近,果見一個白色的“物件”走進廟來。模模糊糊地看見她用手去抓供桌上的供獻,正回身欲走時,區幹部從暗中躍出,大呼:“你是人是鬼?”“白毛仙姑”一驚,突然發出狂叫向來人撲去,區幹部發了一槍,白毛仙姑倒在地下,卻又立刻爬起來,狂奔而下。區幹部和村鋤奸組長尾隨著追出,穿過樹林,爬上了山,便看不見那白色的“物件”了。正在躊躇中,隱約地聽見有嬰兒哭聲,仔細地窺看,在黑暗的山溝盡頭有火光如豆,閃閃灼灼,神秘可怖。區幹部等仍然勇敢追尋,便看見一個陰暗深邃的山洞,“白毛仙姑”正躲在一角緊抱著嬰孩——小“白毛”。區幹部等舉起槍對著她說:“你到底是人是鬼,你快說,說了我饒了你,救你出去,不說不行!”這時“白毛仙姑”突然在區幹部麵前跪倒,痛哭失聲。接著她向區幹部傾吐了一切:九年前(抗戰尚未爆發,八路軍未到此以前)村中有一惡霸地主,平時欺壓佃戶,驕奢淫逸,無惡不作。某一老佃農,有一十七八歲之孤女,聰明美麗,被地主看上了,乃借討租為名,陰謀逼死老農,搶走該女。該女到了財主家被地主奸汙,身懷有孕。地主滿足了一時的淫欲之後,厭棄了她,續娶新人。在籌辦婚事時,陰謀害死該女。有一善心的老媽子得知此信,乃於深夜中把她放走。她逃出財主家後,茫茫世界,不知何往,後來找了一個山洞便住下來,生下了嬰孩。她背負著仇恨、辛酸,在山洞裏生活了幾年。由於在山洞中少吃缺穿,不見陽光,不吃鹽,全身發白。因為去偷奶奶廟裏的供獻,被村人信為“白毛仙姑”,而她也就借此度日。至於抗戰爆發,八路軍解放,“世道”改變等,她做夢也沒有想到。區幹部聽了“白毛仙姑”的這一段訴說,流淚了,然後他向“白毛仙姑”講述這“世道”的改變,八路軍如何解放了人民,大家正過著幾千年未有的愉快生活。最後,他們把“白毛仙姑”救出這陰暗的山洞,來到燦爛的陽光下,她又重新真正作為一個“人”而開始了新的生活。①賀敬之:《白毛女》,新華書店,1949年版,第192頁至194頁。
賀敬之特別指出這個優秀的新型民間故事產生的基本條件是,“由於受了幾千年痛苦的中國農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得到了解放,生活起了基本變化,心裏照進了光明,啟發了他們的想象與智慧的緣故”。①賀敬之:《白毛女》,新華書店,1949年版,第1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