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世紀70年代:“文革”中《豔陽天》改編與接受(2 / 2)

江青等人在“文革”中對電影也推行“三突出”、“高、大、全”那一套,但作為《豔陽天》電影導演的林農並不隨聲附和。電影首審樣片即被槍斃,原因是“正不壓邪”,蕭長春的形象不夠高大,反麵人物馬之悅等人的戲比正麵人物戲耐看,這樣不符合“三突出”的創作原則。劇本進行修改,怎樣拍好正一號肖長春和“反一號”馬之悅的戲,是修改後拍攝的重要課題。①http://www.jl.xinhuanet.comcysh2004—1222content-3440476-4.htm1972年的電影《豔陽天》進行了修改。1974年上映的電影《豔陽天》更突出了蕭長春的高大全形象,對這個人物也多用正麵的特寫鏡頭,以增強他的感染力。當然,電影《豔陽天》也有其可取之處。它繼承了小說文本《豔陽天》的鄉土特色,保留它濃鬱的鄉土氣息,在簡化人物和情節的同時用影像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人們對那個時代比較真實的記憶。

《豔陽天》在“文革”中普及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龍江劇等地方劇種對《豔陽天》的改編、上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豔陽天》小說還被改編成廣播劇。這些文藝形式為更廣大的文化程度較低的群眾擴展了接受的途徑,也為《豔陽天》的傳播開辟了更廣泛的領域。

《豔陽天》還有連環畫。連環畫是最具有民族性、大眾性以及普及性的讀物。《豔陽天》連環畫計劃6集,但因為“文革”後期風雲突變,6集未能出齊,僅出版了前4集。連環畫於1973年1月到1976年12月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改編者署名是曼玲,繪圖者是北京市朝陽區《豔陽天》連環畫業餘創作組,其實真實的作者是賈浩義、陳雄立、楊延文等。“賈浩義主筆六集連環畫《豔陽天》,並兩次入選全國美展。”①http://www.chinamsj.commsjzlmsjzl-jj.asp?id=65&msjlb=11973年,連環畫《豔陽天》第二集入選全國中國畫連環畫展覽,1975年,第四集入選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周年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

《豔陽天》的連環畫改編並未走出當時的時代背景。連環畫《豔陽天》的人物形象也和同時代的連環畫一樣臉譜化,都是舞台人物形象的平麵化表現。連環畫《豔陽天》在內容上沿襲了電影的模式,省略了愛情描寫,隻突出階級鬥爭。在連環畫中,除突出了正麵人物蕭長春之外,作者還努力塑造了王國忠書記的高大形象。他用毛澤東思想教育蕭長春,成為蕭長春階級鬥爭中的良師益友。在連環畫中,作者有意將鬥爭的語言通過人物之口直白地表達出來,具有更強烈的說教意味。

《豔陽天》誕生於“十七年”文學之中,它的出版發行和改編卻貫穿於“文革”之中。電影、廣播劇、地方劇、連環畫的改編相對於文學文本,也就有了些不同之處。1966年2月的《林彪同誌委托江青同誌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可以說是整個“文革”中的文藝指導思想,文中進一步強調了兩條路線的鬥爭,進一步加強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思想,提出了文藝要學習樣板戲的經驗。因而,這些改編本更強調階級鬥爭,把人物分為鮮明的兩派。在人物的塑造上也顯得更單一,在人物的語言上,也更加地口號化,革命的思想通過人物的語言宣傳,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政治傳聲筒。因此,這樣的傳播較之小說文本,應該說是文學方麵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