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朱丹青:《羅廣斌:革命者和作家的一生》,2005年6月12日《重慶晚報》。
[22]向東、隆準:《羅廣斌悲劇發生前後》,2005年5月29日《重慶晚報》。
[23]盧淼:《出版檔案揭示的〈紅岩〉問世波折》,《炎黃春秋》,2004年第2期。
[24]李永軍:《歌不盡的紅岩魂》,《中國人才》,1997年第9期。
[25]任豪:《話劇〈紅岩〉軼事及其他》,《新文化史料》,1997年第4期。
[26]楊益言:《江青插手〈紅岩〉製造陰謀始末》,《文史春秋》,1995年第6期。
[27]孫曙:《是“見到的”還是編造的?——評楊益言〈我見到的“中美合作所”〉》,《社會科學論壇》,2003年第11期。
[28]孫曙:《黨史小說〈紅岩〉中的史實訛誤》,《炎黃春秋》,2004年第1期。
[29]顧實:《小說〈紅岩〉署名糾紛受到關注》,《四川黨史》,1995年第4期。
[30]林錦杭:《小說〈紅岩〉中江姐與潮劇江姐的人物形象比較》,《廣東藝術》,2001年第5期。
[31]田亞茹:《中國歌劇史上的三次高潮引發的思考》,《人民音樂》,2004年第4期。
[32]錢振文:《中國青年出版社與〈紅岩〉的生產》,《河北學刊》,2005年第6期。
[33]龍忻成:《中美合作所與一首烈士詩的疑惑》,《文史天地》,2003年第8期。
[34]李原:《〈東方紅〉、〈江姐〉創作始末——音樂家黃河藝術生涯的幾次定格》,《黨史縱橫》,2005年第7期。
[35]鍾兆雲:《〈江姐〉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黨史博覽》,2004年第1期。
[36]鍾兆雲:《劉亞樓上將與空政文工團》,《縱橫》,2001年第5期。
[37]趙曉明:《在歌劇園地辛勤耕耘的人——記作曲家羊鳴》,《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
[38]胡克慶:《曾卓的戲劇成就》,《武漢文史資料》,2004年第3期。
[39]劉雪濤:《在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坐牢”》,《中國京劇》,2001年第4期。
[40]汪朗、汪明、汪朝:《老頭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1]陸建華:《汪曾祺傳》,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42]楊益言:《紅岩逸聞》,重慶出版社,1996年版。
[43]陳徒手:《汪曾祺的文革十年》,載《人有病,天知否》,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
[44]王維玲:《〈紅岩〉作者的苦難曆程》,《名家》,2000年第2期。
[45]楊益言:《叛徒江青為什麼扼殺〈紅岩〉》,1977年10月29日《人民日報》。
[46]峻晨:《〈我的“自白書”〉的作者是誰》,《縱橫》,1984年第1期。
[47]張中宇:《〈我的“自白書”〉作者考》,《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7期。
[48]馬識途:《且說紅岩》,《中國青年》,1962年第11期。
[49]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0]羅廣斌、楊益言:《羅廣斌、楊益言“文化大革命”初期給中共重慶市委的報告》,《華夏文摘周刊》,第393期。
[51]徐遠舉:《“徐鵬飛”自述》,《文史精華》,2001年第3期。
[52]呂進:《革命曆史題材小說的經典文本——重讀〈紅岩〉》,《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53]厲華、孫丹年編著:《〈紅岩〉小說與中美合作所軍統集中營》,群眾出版社,1994年版。
[54]陳新華等編:《〈紅岩〉中的“徐鵬飛”》,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55]章軻,黃先鋼:《紅岩魂》,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56]厲華等著:《紅岩魂紀實:來自白公館、渣滓洞的報告》,群眾出版社,1997年版。
[57]孫曙等編著:《來自B類檔案的報告》,重慶出版社,2000年版。
[58]公安部檔案館整理編注:《血手染紅岩:徐遠舉罪行實錄》,群眾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簡介:徐茜,重慶人,1977年6月出生。西南大學文學院講師,武漢大學文學院2005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