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時期以來:高歌歡慶新春來(2 / 3)

雖然如此,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在中國社會向世俗化轉軌的當下,《紅岩》這樣的“紅色經典”的尷尬。它依然能夠吸引青少年,但青少年關注的是在渣滓洞、白公館特殊環境裏的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對《紅岩》表現的革命理想、蘊涵的精神和價值理念卻比較淡漠或不能理解。另外,在對《紅岩》的改編、搬演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某新編話劇《紅岩》裏,江姐與許雲峰不是視死如歸的革命戰友,而是一對卿卿我我的情人。另外的劇目雖然沒這麼離譜,但也都大大增加了愛情的內容,將《紅岩》中一筆帶過的江姐與彭鬆濤、雙槍老太婆與華子良、成瑤與華為、孫明霞與劉思揚的感情大加渲染。有人總結這些“戲說”或“新編”的基本訣竅是:內容泛性化,性愛多角化,人物粗鄙化。或許,在一個商品經濟的時代,這是編導們不得已的選擇。不過,這樣的“新編”因為對革命的“戲說”而受到了輿論的普遍非議,也足以表明,在中國,在“偽崇高”的僵化話語已經百孔千瘡以後,真正的革命傳統仍然在人們的心中凜然難犯。這也從另一個側麵證明了革命傳統已經深入人心,“十七年”革命文學的遺產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見,如何將“紅色經典”裏“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還原成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普通人,避免曾經的臉譜化和程式化,又忠實於原著的精神氣質,是我們今天改編“紅色經典”必須注意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沙汀:《關於電影〈在烈火中永生〉的回憶》,《開放時代》,1994年第4期。

[2]於藍:《我是個幸運的演員》,《當代電影》,1994年第6期。

[3]汪洋:《奉獻與超越——悼人民電影藝術家朱今明》,1989年7月7日《人民日報》。

[4]顧偉麗:《趙丹》,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劉澍:《銀幕內外的往事》,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6]夏衍:《〈烈火中永生〉附記》,《夏衍研究專集(下冊)》。

[7]楊益言、劉德彬:《“烈火又燒雲峰”(憶人民電影藝術家趙丹)》,《戲劇與電影》,1981年第1期。

[8]鄭光路:《〈紅岩〉作者羅廣斌“文革”中死因之爭》,《炎黃春秋》,1998年第5期。

[9]石化:《說不盡的羅廣斌》,《紅岩春秋》,2000年第1期。

[10]楊耀健:《〈紅岩〉作者羅廣斌之死》,《縱橫》,2000年第5期。

[11]楊耀健:《〈紅岩〉作者羅廣斌的冤案》,《文史精華》,1999年第7期。

[12]何蜀:《劉德彬:被時代推上文學崗位的作家》(上),《社會科學論壇》,2004年第2、3期。

[13]何蜀:《中美合作所的本來麵目》,《炎黃春秋》,2002年第10期。

[14]何蜀:《“樣板戲”〈紅岩〉夭折記》,《文史精華》,2003年第10期。

[15]何蜀:《〈紅岩〉與羅廣斌》,《社會科學論壇》,2001年第2期。

[16]何蜀:《〈紅岩〉作者羅廣斌之死》,《紅岩春秋》,1999年第2期。

[17]何蜀:《文藝作品中與曆史上的中美合作所》,《書屋》,2002年第7期。

[18]何蜀:《〈我的自白書〉不是烈士遺詩》,《文史精華》,2003年第5期。

[19]何蜀:《〈紅岩〉作者羅廣斌的“文革”悲劇》,《新文學史料》,2002年第3期。

[20]何蜀:《〈紅岩〉作者羅廣斌在“文革”中》,《文史精華》,200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