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時期以來:高歌歡慶新春來
在中青社、北影的積極催促下,1977年7月,羅廣斌的問題終於有了結論性的意見,《紅岩》解凍。7月17日楊益言給中青社王維玲的信中說:“北影的同誌來渝坐等《在烈火中永生》電影的意見,你們又在這時來了兩次電話,市委也急了,把問題交給審幹辦公室限時處理,審辦的同誌熬了幾個夜,問題就初步得到解決。宣傳部的同誌告訴我,給中青社的複函,已於十六日發出。這件事讓我們深深感到:小說《紅岩》的解放再版,電影《烈火中永生》的解放,隻有在粉碎‘四人幫’以後,深入揭批叛徒江青的罪惡陰謀之後,才有可能解決。”①王維玲:《〈紅岩〉作者的苦難曆程》,《名家》,2000年第2期。此後,小說《紅岩》再版,歌劇《江姐》、電影《烈火中永生》等再次出現在人們的眼前。
1978年11月11日,重慶市為羅廣斌舉行了骨灰安放儀式,悼詞中回避了“自殺”、“他殺”問題,而籠統的說是“被迫害致死”。羅廣斌的家屬多年來致力於調查此案,終因時過境遷、人事紛繁而無果。
劉德彬於1986年離休。1989年9月,他榮獲重慶為建國四十周年頒發的重慶文學獎。2001年6月8日,劉德彬告別人世,享年79歲。重慶市有關領導經研究後鄭重決定,將劉德彬的骨灰安放到歌樂山革命烈士陵園。
而今,三人創作集體就隻剩下了81歲高齡的楊益言。80年代以來,他創作的《大後方》(與劉德彬合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秘密世界》(重慶出版社,1987年版)、《紅岩逸聞》(重慶出版社,1996年版)、《紅岩之光》(重慶出版社,1996年版)、《紅岩英烈的故事》(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江姐》(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4年版)等,大多仍與《紅岩》相關。《紅岩》成為他生命中一個拋舍不了的情結。
在日趨多元化的今天,《紅岩》依然受到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的喜愛和歡迎,由《紅岩》改編而成的各種藝術形式依然活躍在舞台上。1990年代“紅色經典”重新走紅,《紅岩》更是在這一浪潮中大放異彩。據粗略統計,90年代以來推出的與《紅岩》有關的作品就有大型現代舞劇《紅梅讚》,電視連續劇《紅岩》《雙槍老太婆》《小蘿卜頭》,現代京劇《華子良》,越劇《紅色浪漫》,黃梅戲音樂電視劇《朝霞滿天》,花燈劇《江姐》,交響組曲《江姐》,評書《紅岩》《紅岩魂》等。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還推出了《紅岩魂形象報告展演》、大型藝術景觀《紅岩啟示錄》、現場情景劇《生命作證——風雨歌樂山》、革命文物展覽《紅岩魂——白公館渣滓洞革命烈士事跡展》等,每到一處都引起極大的轟動。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紅岩》這樣的“紅色經典”能喚起人們的記憶,迎合人們的懷舊情緒,也因為它們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和感召力,是一座精神的豐碑。具體來說,我認為《紅岩》有三方麵的原因使它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第一,刑獄文學的內容。《紅岩》是新中國文學裏集中描寫國民黨監獄政治犯生活的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故事使小說遠離日常生活,充滿傳奇性,易於引起人們的閱讀興趣。同時,小說描寫的獄中生活不是低沉壓抑、殘忍血腥的,反而充滿了與敵人鬥智鬥勇的歡樂、昂揚的情緒、鮮亮的色調。這種帶有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色彩的描寫顯示了信仰的力量、意誌的力量、智慧的力量,迥然不同於一般格調壓抑的刑獄文學作品。
第二,真實與虛構之間的魅力。《紅岩》是一部小說,可《紅岩》中的大多數人物、情節又是有生活原型的,而且故事的發生地渣滓洞、白公館實實在在就坐落在重慶。這讓《紅岩》帶給讀者一種真實感,比一般的虛構小說多了一種質感。在真與假之間,小說文本與曆史文本的契合與不同使《紅岩》具有極大的空間任人們思索、品味。比如當年重慶地下黨的大破壞,小說中描寫的原因是沙磁區區委甫誌高的叛變,真實原因則是重慶市委書記和副書記的叛變。白公館、渣滓洞的烈士們曾完成了一份呈送上級黨組織的《關於重慶組織破壞的經過和獄中情形的報告》,沉痛總結了慘痛教訓,並提出了8條建議,其中包括“防止領導成員腐化”,“不要理想主義,對上級也不要迷信”,以及“重視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經濟、戀愛和生活作風的問題”。1949年羅廣斌脫險後,將它書寫出來並上交組織,直到1996年才得以全部公開。為什麼小說沒有如實書寫?小說與真實的差異一下子將一個曆史時代呈現在讀者麵前,在另一個向度上增添了小說的內容,把讀者引入更深的思考層麵。
第三,精神的力量。有人認為在今天《紅岩》這樣的小說已經過時了。它沒有新穎的形式,時尚的語言,迎合大眾閱讀心理的內容,它宣揚的精神和信仰也與時代的主流相左。但1990年代“紅色經典”的重新走紅有力地駁斥了這一說法,它使我們看到昨天的價值和意義在今天依然重要,依然為人們需要和認可。經過時間的沉澱,藏在僵硬的政治外殼下的“紅色經典”具有的不可低估的精神價值和意義再次煥發光芒。這種價值和意義超越時代,與中國自古就有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傳統相通相合。《紅岩》的烈士們為人民的幸福犧牲自己、為信仰而獻身的精神以及不屈意誌,使《紅岩》進入了這個文化譜係。雖然不同的時代“仁”、“義”、“丹心”、“信仰”的具體內容不一樣,可這種精神永遠值得人們敬佩和弘揚。在這個意義上,紅岩精神不僅僅是社會主義時期倡導的精神,也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優良品質。正是有了這種精神,中國才能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煥發出活力和能量;正是有了這種精神,中國文化才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當一些人在高喊曆史的終結時,我們要說,曆史沒有終結,精神沒有終結。當趨利避害成為有些人的絕對價值觀,當有些人隻關心自己的錢包時,《紅岩》精神是我們需要的精神力量,是我們今天進行人文精神建設的重要資源。任何藐視這種精神的人,都是短視和愚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