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世紀60年代:紅梅朵朵放光彩(1 / 3)

二、20世紀60年代:紅梅朵朵放光彩

《紅岩》出版後,深受讀者喜愛,全國各地各類劇團都爭相排演根據《紅岩》改編的劇目。《紅岩》被改編為歌劇、電影、川劇、評劇、越劇、潮劇、鼓詞、廬劇、秦劇、祁劇、京劇、吉劇、晉劇、錫劇、花燈劇、評書等藝術形式。其中,歌劇《江姐》和電影《烈火中永生》最為知名,影響最大。

歌劇《江姐》由閻肅編劇,羊鳴、薑春陽、金砂作曲,陳沙導演,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文工團於1964年首演於北京。整個劇的編排,以江姐為主線,成功塑造了一個臨危不懼、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英雄形象。音樂旋律優美動聽,特別是《紅梅讚》一曲,尤為知名。歌劇《江姐》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久演不衰的民族歌劇精品,被譽為中國歌劇的三座裏程碑之一。

1964年10月13日,在周恩來等領導人的陪同下,毛澤東觀看了《江姐》。演出結束後,毛澤東等領導人走上舞台和演員握手合影,次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合影照片。毛澤東還召見了空政文工總團的領導和有關演員。在高度評價了這部歌劇後,他為江姐的死深深感到惋惜,說:“那麼好一個同誌,為什麼讓她死了呢?”又對編劇閻肅說:“你看是否可以不要江姐死,要把沈養齋抓住。就讓雙槍老太婆帶兵把沈養齋包圍。”他還說:“你們的劇情催人淚下,主題歌《紅梅讚》唱得人心潮澎湃。我看你們的歌劇打響了,你們可以走遍全國,到處演出了。”

《江姐》公演後,好評如潮。《人民日報》1964年9月12日發表葉林的《把革命英雄形象搬上新歌劇的舞台——看空政文工團演出歌劇〈江姐〉》,《光明日報》1964年9月15日發表韋明的《一片丹心向陽開——讚歌劇〈江姐〉》,《光明日報》1964年9月21日發表寧幹的《革命英雄的頌歌——看空政文工團演出歌劇〈江姐〉》等文。著名粵劇演員紅線女也於1965年1月29日在《羊城晚報》上發表長篇文章《為什麼我們沒有江姐這樣的戲?》,對《江姐》的唱腔和藝術成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不過,也有不同的意見,江青對《江姐》就持不滿的態度。她是跟隨毛澤東一起觀看《江姐》的,也聽到了毛澤東的評價。然而,她對空政文工團負責人牛暢等人說:“《江姐》這個劇立意不好,你們怎麼能突出表現一個小知識分子的女性呢?應該寫許雲峰、成崗,突出表現工人階級才對。我看你們空軍最好不要演了,我要另外抓個現代京劇《紅岩》,反映工人英雄。”江青還說:“你們用南方的音樂譜曲,聽起來纏綿悲戚,不夠健康。應該用河北梆子的旋律譜曲,那樣歌唱起來才慷慨激昂。你們回去要把這個劇本修改一下。”①鍾兆雲:《〈江姐〉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黨史博覽》,2004年第1期。空政文工團方麵沒有理會江青。江青有點窩火,當著牛暢等人的麵說:“你們軍隊很粗暴,一點也不尊重我的意見。”①鍾兆雲:《〈江姐〉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黨史博覽》,2004年第1期。

江青為什麼對歌劇《江姐》不滿?是真的不滿意用小知識分子女性做主角,還是要投合毛澤東的心意,想讓江姐死而複生?或是她此時已有搞樣板戲《紅岩》的打算,怕歌劇《江姐》搶了風頭?誰也說不清楚,隻知道,她此後反複提到她要把《江姐》改好。不過很快,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歌劇《江姐》被扣上了“靡靡之音”、“鴛鴦蝴蝶派”等大帽子打進冷宮。直到1977年,空政文工團才重新上演此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