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生的主要原型曾五喜是周立波最親密的朋友,他年輕時便是農業社的模範社長,省、市勞模。後來,他擔任桃花侖村村支書26年,一身正氣,頗有政績,非常受當地群眾的尊敬。他1984年退休後,由於老伴長年患病,兒女先後下崗,家庭生活十分困難,但也不隻等政府救濟,而是自己外出守傳達值夜班,爭取自己打工掙錢,克服生活困難。2004年1月,中共益陽市委書記蔣作斌等一行,特意到市郊桃花侖村,登門看望曾五喜老人,並向他祝賀85歲壽辰,湖南多家報紙電台報道了這一消息,“劉雨生”再次感動了大家。
在2002年的原型座談會上,曾五喜也深情的回憶周立波:“周老雖是大作家,但同農民合得來。一次,我正在田中踩草,周老見了也自動脫掉鞋襪,卷起褲腳下田,邊踩邊問情況。那年,我22歲的大兒子,在勞動時觸電身亡。周立波連忙趕來慰問,眼淚雙流。他見我無錢給兒子買棺材,連忙趕到鄉政府同幹部商量,把沒收地主的一口楠木棺材給了我,幫助把兒子埋了……在文革中,造反派三番五次要我去批鬥周老,我說:‘我不去!在我在心目中,周立波決不是壞人,我決不會喪失良心!’”①肖愛冬、曾瑞華、曾益波:《作家活在農民心中——周立波的“哥們”憶老友側記》,中共益陽市委公眾信息網,http://www.yiyang.gov.cn。曾五喜就是這樣一個值得尊敬的人,當年,周立波根據曾五喜的事跡撰寫過新聞通訊《曾五喜》。通訊中的曾五喜與劉雨生有太多的共性,兩者不同的是:《曾五喜》是一種真實簡單的白描,劉雨生則有一種藝術加工,不完全等同於曾五喜。劉雨生為了合作化事業不顧家庭,妻子和他離婚,後來他又得到了樸實勤勞卻被丈夫拋棄的盛佳秀的愛情,這的確是作家對生活的藝術化創造。《竹山灣的節日》中曾描述葉夢結識劉雨生堂客的情境:劉鄉長給葉夢介紹,“這位是‘劉雨生’堂客,可不是小說中‘秋絲瓜’的老妹——那個鬧離婚的張滿貞。他們兩個是原配。”葉夢說鄉長這麼一講,“劉雨生”堂客很得意,眼睛裏仿佛在說:“我可不是那號堂客。”①葉夢:《竹山灣的節日》,1988年1月7日《羊城晚報》。
其實小說人物和現實生活原型本來就不能等同,隻不過大家如果讀了小說知道生活中還有這樣的原型總是會非常感興趣,在階級鬥爭年代裏甚至直接把兩者劃上等號。1959年的冬天,“秋絲瓜”的原型就找到周立波的家中來了。“秋絲瓜”在小說中是富裕中農,對合作化還有抵觸。小說出版後,當地人民公社竟然根據小說情節把他歸為破壞人民公社的鬥爭對象。“秋絲瓜”渾身是嘴也洗刷不清,隻有請作家來拯救他。周立波一邊歎氣一邊給人民公社寫信替他辯解。①伯己:《有這樣一位大作家——憶周立波先生》,《人物》2004年第4期。周立波的堂弟也曾經跑來質問他為什麼把平時他們談心的話都寫成“菊咬筋”的事,出他的醜,作家也隻好耐心的給他解釋。①胡堅:《周立波教我寫稿》,中共益陽市委公眾信息網,http://www.yiyang.gov.cn。
周立波在益陽做了很多好事,他資助過很多人,捐錢為鄉親們造果林,鼓勵他們致富,周立波和《山鄉巨變》是益陽人的驕傲,更是這些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