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月變遷:人物原型憶當年(2 / 3)

鄧益亭的兒子鄧煥章,就是《山鄉巨變》中“亭麵糊”的二崽,那個有初中文化、經常要參加農業生產的小青年盛學文的原型,他現在已經是共和國的少將,回憶起作家周立波,今天仍然感激不已,因為是周立波改變了他的命運。①胡旗:《將軍和作家:半個世紀的情緣》,中共益陽市委公眾信息網,http://www.yiyang.gov.cn。當年與周立波為鄰的日子,鄧煥章即將初中畢業,同小說中的盛學文一樣麵臨繼續求學還是回家務農的選擇,當時鄧家人都主張讓他回家務農,掙幾分工分,或者跟隨外公學醫。周立波知道了這事,堅定地勸鄧煥章的父親讓他接著讀書,作家深知知識對於一個農村青年命運的重要性。就這樣鄧煥章考上中學後來又上了大學,命運真的由此改變,而周立波不僅接濟他,還給他非常大的鼓勵。文革中,鄧煥章與周立波一家失去了聯係,再次相見已經是十多年後的北京,兩人都非常的激動。周立波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然在關心家鄉的朋友們,表示他還想回益陽去,還要住在鄧家,再寫《山鄉巨變》的續集。周立波和鄧煥章的老父親鄧益亭相繼去世了,但是兩家的友誼不斷,鄧煥章一直像親人一樣照顧著當年兒女都不在身邊的周立波夫人林藍,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山鄉巨變》譜寫出的這樣的動人的故事還有很多,猶如益陽盛產的茶子花的清香,淡雅悠遠。

小說中的人物劉雨生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是一個很特殊的英雄人物,他不像那個年代主流意識中那些“高大全”的人物形象那樣叱吒風雲,而是作為一個有血有肉,忠誠、勤懇而平凡的農村幹部而出現的。周立波著力從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發掘他的可貴,寫出了一個性格豐滿,逐漸進步成長的鮮活的形象。在辦社初期,他日夜為工作奔忙,無暇顧及家裏,而妻子又貪圖安逸,聽了她哥哥富裕中農“秋絲瓜”的慫恿要離婚,聽到妻子要帶著孩子回娘家,劉雨生眼淚一噴,就哭了。①周立波:《山鄉巨變》(《周立波文集》第三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61頁。就是這樣一個會哭泣,也對合作化懷疑過的農村幹部,在家庭巨大的壓力下依然積極辦社,處理社裏的工作任勞任怨,真誠地幫助每一戶農民,引導教育單幹戶,不顧生命安全去堵管口,周立波的筆端深入人物的內心,按照人物的性格去發展故事,使得這一形象真實感人,更深刻地傳達出了民間一種真實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