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革”時期:錯誤歪曲與批判(2 / 2)

在當時的形勢下,周立波的故鄉,也是作家體驗生活的地方也組織了批判《山鄉巨變》的座談會,有的社員對寫他們鄉私自砍樹,入社覺悟不高耿耿於懷,編造一些與事實不符的言論攻擊周立波。小說中陳先晉的原型名字叫做陳先進,當時是益陽市郊區公社大海塘大隊大園嘴生產隊貧協組長,他在1970年9月25日的《湖南日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貧下中農是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擎天柱》的文章,有一段這樣寫道:“在他寫的那部黑書《山鄉巨變》裏,把我們貧下中農罵的一塌糊塗。特別可惡的是,他隻改一個字,用我陳先進的名字,誣蔑我們貧下中農一心隻想發財,隻想剝削人家……我曉得這些事情後,肺都氣炸了。”陳先進在文章中一味炫耀自己貧下中農的光榮地位,在今天看來實在是滑稽可笑,據陳大春的原型陳年春近年回憶:“當時,我們民主社村民入社的思想最複雜,所以周老來我家特別勤,了解各種人的思想顧慮,掌握各種變化動態。陳先晉‘戀土’,確實是真人真事,我先後陪周老3次上陳先晉的門,摸思想搞發動,最後終於使‘晉胡子’入了社。”①肖愛冬、曾瑞華、曾益波:《作家活在農民心中——周立波的“哥們”憶老友側記》,中共益陽市委公眾信息網,http://www.yiyang.gov.cn。原型與小說中人物的性格是如此的相符,確有勤勞卻又自私的一麵。無獨有偶,“亭麵糊”的原型鄧益亭名下也有一篇批判《山鄉巨變》的文章,名字叫做《反對貧農就是反對革命》。副標題居然是“戳穿周立波宣揚所謂‘麵糊’性格的反動實質”,但是這篇文章的真實性是值得懷疑的,麵糊老爹大字不識幾個,怎麼能寫出這麼有“理論”的話呢?據說小說中正直無私的劉雨生的主要原型曾五喜在文革中也被要求出來批判周立波,但是被曾五喜堅定地拒絕了。

周立波1973年10月才被解除“監護審查”,回到北京治病,雖然獲得了人身自由,但是政治上仍未獲得解放,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之後,周立波和他的作品才逐漸得到平反,《山鄉巨變》也於1979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重印再版。再版之前,周立波作了認真的校訂。受文革批判的影響,作家改動了一些人物的對話,尤其是改動了關於文革中備受批判的“右傾分子”李月輝的言論。例如在第十章“途中”寫李月輝和鄧秀梅的一段對話,起因是陳大春當麵大聲指斥李月輝是“小腳女人”,初版是這樣寫的:

“我想你不會生氣。”鄧秀梅笑道。

“我氣什麼?我隻懶氣得。小腳女人還不也是人?有什麼氣的?”

“是呀,婆婆子們本來都是小腳嘛。”鄧秀梅笑著打趣……再版把中間李月輝的話改成:“我不氣。經過學習,我認識到,毛主席的批評是完全對的。”這樣政策性話語的改動還有很多,這樣一來,頓時沒有了人物特有的幽默感和鄉間的情趣。對劉雨生的形象和陳先晉戀土的動人描寫也作了一些修改,如初版中劉雨生是個近視眼,也有一些缺點,再版的時候刪去了他近視這一點,試圖使人物身體上完美更符合英雄的形象。陳先晉“戀土”在文革中被指為“誣蔑貧下中農”,初版寫道:“他在半生裏,受盡了人家的剝削,但又隻想去剝削人家。”再版刪去了“剝削人家”這一句,同時也改寫了陳先晉決定土地入社時蹲在地裏哭的情節,這些改動都有損於人物形象的豐滿,而是為了遷就政策的敗筆。再版總體上的改動雖然不多,但是基本上都是因為政治批判的原因而改動。經曆了文革那一場浩劫,作家這樣的態度也是讓人能夠理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