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問世之初的改編熱潮:小人書畫出大世界(2 / 2)

其一,是因為賀友直小時候長期生活在浙江農村,對家鄉農村的一山一水,農民的勞動生活、風土人情是比較了解的,雖然小說所反映的時代和地理環境與浙江農村不同,但是,對小說中表現的南方農村特有的氣息和農民特有的思想語言和舉止行動,賀友直又是非常熟悉和親切的,對人物的思想感情也特別容易理解。其次,賀友直對捕捉一個地方的特點比較敏感,通常他隻需用幾個畫麵就可以生動地表現出當地的特點,所以他畫出來的益陽風光和人情就非常的像。再加上小說《山鄉巨變》本身對湖南農村景色和人物的描寫非常真實和細膩,雖然賀老說他在體驗生活的時候沒有真正沉入到農民的生活中去,但是在仔細揣摩原著和自身經驗的基礎上,他所創作出來的人物仍然非常生動形象。

很有意思的是,“亭麵糊”這個人物在這部連環畫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連環畫中的麵糊非常的可愛,包頭布下有一張湖南農民典型的可親的臉,總是眯著的眼,上彎的嘴角經常堆著滿意的微笑,雖然也總是有絮叨的罵。他麵麵糊糊的性格特征在連環畫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如在第一冊第60幅裏,開會的時候,當大家發現他溜到隔壁屋裏睡大覺時,那種手足無措囁嚅憨笑的窘態,是頗能表現麵糊的性格的。這種表現麵糊性格出彩的地方還有很多,如“亭麵糊”到龔子元家勸他入社結果喝酒誤事那一段,①連環畫《山鄉巨變》第三冊第23至38幅。“亭麵糊”喝酒前和喝酒後的神態和動作完全不一樣,喝酒前滿腹心事,話不知道從何說起的尷尬和喝酒後麵麵糊糊、東拉西扯的樣子活靈活現,而且這一段固定在室內較長的談話,本是連環畫表現的大忌,但是賀友直從不同的角度描寫這一場景,成為連環畫史上的經典。作家鐵凝也曾經懷念到年少時看這一段的情境:“有一個‘中間人物’名叫‘亭麵糊’的與人喝酒,畫麵上兩人圍一張破方桌,桌中央一碟下酒菜。那碟中的菜不過是賀友直先生隨意畫出的一些不規則的塊狀東西,卻叫我覺得特別香,引起我格外強烈的食欲。”①鐵凝:《懷念插圖》,2002年8月22日《天津日報》專副刊,文藝周刊。作家笑稱這樣的感覺可能基於物質匱乏的年代,自己對吃的特別敏感,但是也可以看出畫家筆下的這一幕是多麼的生動,被牢記在作家的心裏。

連環畫中其他人物的刻畫也有很多出彩的地方,賀友直緊緊抓住了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來刻畫,同時特別注意細節的處理,這樣更有助於塑造人物形象,這也是連環畫《山鄉巨變》中的人物使人感覺到真實而有個性的原因,與小說原著在塑造人物上有異曲同工之妙。除了人物刻畫,這部連環畫為人稱道的地方還有很多,線條的運用、構圖布局和景的描繪都給人清晰明快,爽朗的感覺,不僅符合原著的氣息,也更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麵世之後就得到了讀者和專家的認同,在1963年第一屆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中獲得了繪畫一等獎,其濃鬱的生活氣息和民間風格,影響了幾代連環畫創作者和愛好者。

但是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一般的研究者和連環畫愛好者對《山鄉巨變》的喜愛在很大程度上是認同賀友直的繪畫,而不是故事本身,一位連環畫愛好者甚至在論壇上宣稱小說《山鄉巨變》本身其實不適合創作連環畫,因為內容比較枯燥,有著明顯的曆史烙印,認為是賀友直憑著深厚的生活積累和獨一無二的創作手法,使連環畫《山鄉巨變》獲得了成功。這是一種對小說《山鄉巨變》認識的誤區,認真讀過小說的人都會知道小說本身在人物刻畫和語言上是非常成功的,雖然由於曆史的原因,題材在今天顯得有些過時,但是由於作家認真的創作態度和藝術手法,使得小說散發出了獨特的民間鄉土的魅力。

如今的小孩子逐漸被各種各樣的商業化的漫畫包圍,連環畫已經遠離了他們的童年,傳統的連環畫輝煌的曆史已經成為了過去,成為了一種在博物館珍藏的藝術,被競相收藏的古物。連環畫有很多優點,帶給了很多人快樂和美好的回憶,它不像電視電影那樣真實,但它能讓你細細的品味;它沒有小說那樣大段的描寫,而是以畫為主,字為輔,簡單精練地講述故事。一部優秀的連環畫是非常耐看的,你可以一覽而過,也可以細細品味,如同手捧一杯佳茗。你總能從裏麵悟出新的東西,有新的發現,新的感受。很多三四十歲的人,都是捧著賀老的《山鄉巨變》長大的,作為20世紀連環畫興盛時代最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賀老筆下的那些淳樸而又個性鮮明的農民形象,大變革時代的農村生活氣息,被稱為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最具有時代精神的一種藝術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