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問世之初的改編熱潮:小人書畫出大世界(1 / 2)

二、問世之初的改編熱潮:小人書畫出大世界

在五六十年代,對文學作品進行各種改編和再創造是文學普及的重要手段。由於《山鄉巨變》濃鬱的地域特色和方言土語,在改編上存在著一些難度。《山鄉巨變》獨特的方言風貌使之更適合於改編成地方戲劇,湘劇和花鼓戲兩種具有湖南濃厚地方特色的藝術能與小說達到很好的契合,但濃厚的地域特色又限製了其傳播範圍。真正在全國範圍內被接受並產生巨大影響的改編作品便是連環畫《山鄉巨變》。

曾經有人這樣說,沒有看過賀直友先生創作的連環畫《山鄉巨變》,你就相當於沒有看過中國連環畫,這部被譽為“中國連環畫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如今在拍賣市場已經賣出了驚人的價格。一套三本裝、原價8角錢一本的《山鄉巨變》1999年在武漢的一次拍賣會上拍到4900元;在2004年中央電視台的一期《鑒寶》節目中,一套緞麵線裝的《山鄉巨變》被鑒定專家估出了一萬一千元的價格。就是這樣幾本小人書,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魅力呢?

連環畫《山鄉巨變》是由董子畏改編,賀友直繪畫。這兩位都是連環畫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董子畏1911年出生於浙江海寧,從小家境貧寒,解放前從事過各種職業,靠自學成才,解放後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任專職連環畫編文,他所改編的腳本以能再現原著精神,文筆流暢著稱,他改編的腳本《鐵道遊擊隊》《屈原》等在全國獲過獎。賀友直也是自學成才的典範,他出生於1922年,浙江鎮海人,隻有小學畢業,長期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做過工,當過學徒,還當過兵,但是一直堅持自學繪畫,50年代開始從事連環畫創作,60年代開始其作品在國內漸漸產生很大的影響。他的連環畫以反映農村生活為主,其生動的形象和情節表現,深為廣大讀者所喜愛。

連環畫《山鄉巨變》1961年7月—1965年3月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賀友直一共畫了四冊,曆時四年的時間,是他從事連環畫創作中,花費精力最多,時間最長的一部作品。雖說因為文革的原因沒有畫完,但是前三冊仍可以構成小說原著正篇完整的故事。

從賀老的創作談和訪談來看,他是一個極其坦率的畫家。回憶連環畫《山鄉巨變》的創作經曆,對自己創作過程中的失敗和不足直言不諱,但是也許正是這樣的態度和經曆,使得賀直友通過《山鄉巨變》四年的創作,找到了自己的風格。當時上海美術出版社的領導決定把連環畫《山鄉巨變》作為建黨四十周年的獻禮書,所以要求比較高,派了幾位主編主任直接抓這個創作。賀老接受這個任務,壓力是很大的。做前期準備的時候,他看了一些合作化運動的報道,到湖南農村去體驗生活,畫第一冊第一稿的時候,他采用以前自己常用的洋式的畫法去表現湖南農村發生的故事,但是這兩者顯然不能協調起來。經過觀摩討論,第一稿被否定了。出版社再次派賀直友去體驗生活,然而那時候時值1960年初夏,是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最困難的時候,農村的條件很差,畫家坦言無法真正地沉入到創作中去,第二稿在回到上海後也被推翻了。後來,賀友直從《清明上河圖》《水滸葉子》等傳統中國畫中得到靈感,覺得這些用線表現的作品給人素雅幹淨的感覺,與南方農村清新秀麗的環境和農民的質樸氣質有一個很好的契合。於是他反複琢磨傳統人物畫的構圖和畫法,丟掉了以往的創作方法和形式,按照民族傳統的路子重新起稿,最終得到了肯定。“一個作品的表現方法,是由內容決定的,反過來它是為內容服務的。所以,它要求形式和內容盡可能的完美和統一。”①賀友直:《〈山鄉巨變〉創作經過》,卡通之窗賀友直個人主頁,http://www.cartoonwin.com。賀友直從失敗的經曆中,認真的研讀原著和學習傳統,終於找到了適合小說《山鄉巨變》的表現方式,為這部連環畫的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同原著小說一樣,連環畫《山鄉巨變》在人物刻畫上也非常有特點,小說中的劉雨生、“亭麵糊”、陳大春等等人物,在賀友直的筆下又一次鮮活起來,性格鮮明生動。許多生活在益陽或者熟悉那裏生活的人,在看了連環畫之後,都不由得讚歎“真是畫得太像了,就像生活中的某某……”湖南作家葉夢也是益陽人,她對小說中的原型人物都非常的熟悉,她在文章中寫道:“我小時候就看連環畫《山鄉巨變》,對於賀友直筆下的場景和人物特別熟悉,感覺奇妙的是:一個畫家居然能夠把我們熟悉的人畫得這麼絕,實在佩服!”①葉夢:《賀友直先生畫益陽》,遠景出版網,葉夢專欄,http://www.chnebook.com。但是賀友直自己卻說當時在益陽體驗生活的時候,因為三年自然災害,沒有什麼吃的,一個人在益陽很孤單,語言也不通,最大的想法就是想逃回來,那把益陽畫得這樣生動的原因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