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烽火歲月:傳奇原本真實(2 / 2)

周密護送。在日軍嚴密封鎖下,微山湖區成了中共許多高級幹部經過津浦等鐵路的必經要道,因此護送我軍幹部通行成了鐵道遊擊隊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任務。由於鐵道遊擊隊活動頻繁,日軍妄圖限製他們,便在鐵道沿線五步設一碉十步設一堡,並在鐵道兩側築起封鎖線。遊擊隊和日軍鬥智鬥勇,力克重重困難,成功地將過往延安的中共幹部安全護送過鐵路線。單是1943年,便護送了300餘名幹部,抗戰期間共護送了1000多名軍隊幹部跨越津浦線,從未出現任何閃失。劉少奇、陳毅、羅榮桓、蕭華等多位黨內高級幹部都是他們安全護送過的,陳毅還為此賦詩一首:“橫越江淮七百裏,微山湖色慰征途。魯南峰影嵯峨甚,殘月扁舟入畫圖。”劉少奇也特為他們發來過感謝信。

此外,鐵道遊擊隊還或單獨作戰或配合相關部隊,或主動出擊或掩護作戰,立下了其他不朽功勳。他們動人的事跡不勝枚舉,他們的傳奇故事被根據地人民四處傳頌,在日軍中也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1945年10月,棗莊和臨城的1000多名日軍拒絕了其他正式部隊的受降活動,專程要求向“飛虎隊”投降,“飛虎隊”就是他們對鐵道遊擊隊的稱呼。這在當時所有的受降活動中是極其罕見的,也許隻有鐵道遊擊隊能“獲此殊榮”。這支不足百人的遊擊武裝,通過艱苦卓絕的抗爭和英勇無畏的犧牲,終於贏得了侵略者的臣服,以鋼鐵般的意誌成就了抗日戰場上中華好兒女的非凡傳奇。

難怪他們被敵人驚呼為“飛虎隊”;難怪蕭華將軍褒揚他們“在廣泛開展的小部隊、武工隊的活動中,魯南鐵道隊是一麵鮮明旗幟”;難怪時任115師政委的羅榮桓在給鐵道遊擊隊的嘉獎信中這樣寫道:“你們就像一把鋼刀插入了敵人的胸膛。”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劉知俠以他們的真實故事為藍本創作的小說會頓時風靡全國、蜚聲海外了。

小說、電影《鐵道遊擊隊》中劉洪、李正、芳林嫂等名字在讀者和觀眾中可謂如雷貫耳,但作為小說中所創作的典型人物的原型,洪振海、劉金山、杜季偉、劉桂清等名字就鮮為人知了,因此藏在這些人物背後的真實故事也更加值得人們去追尋。劉知俠在故事情節的安排及人物刻畫等方麵,充分采用了典型化的處理方式,既取材於微山湖區抗日時期的真人實事,又跳脫出不同人物戰鬥生活的局限性,在真實的基礎上大膽創作,塑造出全新角色,既不脫離真實性,又突出了典型性。劉洪的事跡是糅合鐵道遊擊隊兩任隊長洪振海、劉金山的鬥爭經曆而成的;李正的原型是鐵道遊擊隊第一任政委杜季偉,他的名字則取自鐵道遊擊隊第四任政委文立證名字的諧音。而芳林嫂的形象則是綜合了給知俠印象最深的三位幫助過鐵道遊擊隊的中年婦女的形象而成的:一位是外號時大腳的大嫂,她當年年近三十歲,丈夫被日軍殘殺後與女兒小鳳相依為命,並在後來幫助鐵道遊擊隊的過程中和洪振海產生了愛情;另一位是人稱“劉二嫂”的劉桂清,她在“文革”中再次掩護了兩名當年的鐵道遊擊隊隊員;還有一位姓尹的大嫂,當年一直帶動全家掩護和幫助遊擊隊員。

鐵道遊擊隊前任大隊長洪振海十分厲害,他誌堅如鐵,驍勇善戰,豪爽義氣,本領過硬,尤其擅長扒車,鐵道遊擊隊不少出色的戰鬥,都是他指揮幹出來的,在隊中樹立了極高的威信。老洪在殘酷的對敵鬥爭中不幸犧牲後,由劉金山繼任隊長,他有勇有謀,在政治上比洪振海更趨成熟,很快在戰鬥中因殲高崗等事件贏得了大家的敬佩。知俠將這兩個人物的性格和事跡糅合在一起,使劉洪成為一個略高於生活的完整的英雄形象。當時年僅二十五六歲的鐵道遊擊隊的政委杜季偉,如小說中所寫,是個讀過師範的典型的知識分子幹部。在極端艱苦複雜的鬥爭中,他真正地融入到了鐵道遊擊隊隊員當中,並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充分發揮了他的政治工作在對敵鬥爭中的作用。知俠在小說中塑造的李正這個政委的形象,便是以杜季偉的事跡為主,結合後來幾位政委的特點而成。而芳林嫂的三位原型當時都將家裏作為遊擊隊的秘密聯絡點,積極幫助遊擊隊員們做飯、放哨、偵查、送信、養傷,並巧妙與敵人周旋,讓他們避開敵人的搜捕。她們都因叛徒的出賣而先後被捕過,盡管受盡了敵人的種種酷刑,但她們從不屈服,始終堅定不移地幫助鐵道遊擊隊去殲滅鬼子,充分展現了中國勞動婦女傳統美德和民族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