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世紀50—60年代:它們讓中國人(1 / 3)

三、20世紀50—60年代:它們讓中國人

1956年,小說《鐵道遊擊隊》出版不久,最初版本的同名黑白電影《鐵道遊擊隊》就麵世了。該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劉知俠親自擔任編劇,趙明導演,曹會渠、秦怡、馮喆、馮奇、陳述主演。而隊長原型劉金山擔當軍事顧問,使影片最大限度再現了曆史的真實,為電影的拍攝增色不少。

編導在將小說轉化為電影時,通過重新走訪當年鐵道遊擊隊活動過的地方,加強了對原小說中所描寫的人物原型的溝通了解,力求濃縮曆史精華,提煉原作精神。在編劇過程中,從電影敘事力求故事內容集中精煉,劇情衝突尖銳激烈的原則出發,跳出原小說內容豐富、情節繁雜的約束,緊扣“鐵路”這一特定環境拓展整個故事,將原小說中“血染洋行”等與鐵路特性不明顯的精彩情節全部刪去,最終使影片基本上實現了導演所追求和期望的:“要把這些英雄人物在鐵道上的戰鬥生動地表現出來,賦予他們獨特的新鮮的藝術形式”。①陳景亮、鄒建文主編:《百年中國電影精選第二卷新中國電影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頁。

這部極具傳奇色彩的影片,因其曲折驚險、險象環生、懸念迭起的故事情節而格外引人入勝。同時影片融合了大量的抒情元素,充分表現了戰士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導演在影片的處理上真摯樸實而又不失靈活生動,細節設計上機智幽默與劇情的緊張展開相映成趣,張弛有度;攝影和美工更是力求貼近生活,還原曆史,細致而生動地展示了當時的環境和人物風貌。“戰爭題材與傳奇色彩有機結合,嚴肅緊張與幽默詼諧的絕妙搭配,重大的曆史背景與濃厚的鄉土氣息相輝映。在同時代和同題材的電影作品中,《鐵道遊擊隊》都算得上上乘佳作。”①竹馬:《鐵道遊擊隊》,《現代語文〈文學評論版〉》2005年第11期。在1957年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和北京日報聯合舉辦的國產片評選中,該片被列入當年最受歡迎的十部影片之一。

時光如水,大浪淘沙,然而電影裏那些經典鏡頭卻在觀眾心中成為永恒:茫茫夜色中劉洪飛車的矯健身姿,情急之下芳林嫂忘了拉弦便扔出去的手榴彈,戰爭休整期間小坡彈奏的土琵琶和隊員們悠揚的歌聲,都是那麼的令人迷醉、值得回味。影片在塑造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時,並沒有刻意回避人性的一麵。戰火洗禮中,芳林嫂和劉洪之間迂回隱忍而又無處不在的愛情成為“無情並非真豪傑,多情未必不丈夫”的最好注解。初遇劉洪時芳林嫂便已柔腸百結,透過演員秦怡那雙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傳達出萬千欲說還休的情意,將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渲染到極致。此後,在對敵鬥爭中,劉洪不幸負傷,芳林嫂也因叛徒出賣而被捕,特殊的境遇使兩人的感情得以迅速升華,但在那革命利益高於一切的年代裏,兩人的感情隻能含蓄而克製地表現,影片中對兩人感情表達的拍攝通過刪減處理得極為朦朧,但卻叫人從片中角色舉手投足中觸摸到那種發自心靈深處濃烈的愛,增添了清風過處暗香盈袖的迷離美感。電影的高潮要數驚心動魄的“最後一分鍾的營救”了:芳林嫂被押赴刑場,劉洪飛騎營救。片中劉洪的扮演者曹會渠按照拍攝要求必須從火車頭前穿越鐵路,距離、速度、時間都必須高度精確,因為穿越火車時距離遠了太假,近了又太危險。據《鐵道遊擊隊》的製片主任、原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廠長徐進回憶:“速度、時間由我掌握指揮,馬穿過的時間隻有幾秒鍾,同火車頭距離隻有十幾米”,“這個鏡頭最驚險,最緊張,但全都是真拍的,不像現在有些演員,動不動就找替身。”①白瑞雪﹑張玉清、梅世雄:《鐵道遊擊隊:鋼刀插進敵胸膛》,2005年5月21日《中國青年報》。那個年代的演員是沒有替身代勞的,所有劇情都得由自己全部完成。當拍攝“最後的營救”這一鏡頭時,導演讓曹會渠最後拍,其實就是要他做好發生萬一的準備。而曹會渠在劇中所扮演的英雄的原型劉金山為保證他的安全,親臨拍攝現場,嚴謹地操縱著火車的速度、時間,使得影片的拍攝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