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紀40年代:他和它就這樣結緣(2 / 2)

1946年,正當知俠準備就緒要動手寫作時,解放戰爭爆發了。為了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山東的重點進攻,軍民一致投入了緊張的戰鬥。當時我軍戰略性地從魯南暫時撤退,並將鐵道線拆除,鐵道遊擊隊因此轉入主力作戰,知俠受命到其他戰場接受新的任務。因此,知俠不得不將創作擱置下來,而這一擱就是數年。在這與鐵道遊擊隊分開的數年中,知俠始終牢記著他們共同的夙願。每當戰鬥或工作之餘,知俠就把鐵道遊擊隊的戰鬥故事講給戰友和同誌們聽,大家聽後深受鼓舞。最初是他主動講,後來聽故事成了休息時間大家的一致愛好,常常是大家見他空閑便上前圍住他搶著聽、爭著聽。由於知俠對鐵道遊擊隊故事中人物的喜愛和熱心傳播,有的同誌幹脆就稱呼他為“鐵道遊擊隊”了。①知俠:《鐵道遊擊隊·後記》,《鐵道遊擊隊》,作家出版社上海編輯所,1965年版。當時所講的故事便是今天小說的胚胎。全國解放以後,由於新接任的工作特別繁忙,知俠的創作一直遲遲未能實現。直到1952年,知俠接到了上級正式交給他寫作《鐵道遊擊隊》的任務,才最終得償所願。

1952年,知俠正式開始創作《鐵道遊擊隊》。在動筆之前,他又找到鐵道遊擊隊的領導人王誌勝、杜季偉等,到魯南去了一趟。再次故地重遊遊擊隊的主要戰場:碳廠、洋行、打票車的三孔橋等;重遊微山湖,夜宿微山島;重溫了抗戰時期他們火熱的鬥爭生活。鐵道遊擊隊隊員們過去在那裏所經曆的英勇頑強的戰鬥,如在昨日發生,在知俠的腦際裏曆曆猶新。從魯南回來後,他就開始寫《鐵道遊擊隊》這部小說。創作之中,為了更加立體生動地塑造英雄形象,他還專門剖析了一遍《水滸傳》,“在寫作上盡可能注意以中國民族文學的特點來刻畫人物,避免一些歐化的詞句和過於離奇的布局和穿插,把它寫得有頭有尾,故事線索鮮明,使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小高點”①知俠:《〈鐵道遊擊隊〉創作經過》,《新文學史料》,1987年第1期,第180頁。,力求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塑造中華民族自己的抗日英雄。

如上所述,從知俠1943年與鐵道遊擊隊英雄的偶然邂逅讓他萌生寫作此書的念頭,到隨後幾年間他數次深入實地采訪,再到1952年動筆,1953年成書,所曆整整十年。正所謂十年磨一劍,鞘出誰爭鋒?長篇小說《鐵道遊擊隊》於1954年1月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之後,作為革命戰爭題材中十分突出的好作品,立即成為了當時各個年齡層次和文化層次的群眾的搶手讀物,在讀者中引起強烈震撼,迅速形成了一股席卷全國的“讀鐵道憶抗戰”的旋風。小說一經出版,便於當年一版再版,並先後被譯成英、俄、法、德、越等近十種文字,成為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打擊異族侵略者的傳奇經典,在世界各國擁有眾多讀者。劉知俠因此一舉成名,他在中國當代文壇的地位也由此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