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紀40年代:他和它就這樣結緣
提起鐵道遊擊隊,就不能不提及小說的創作者劉知俠。正是他和鐵道遊擊隊的不解之緣催生了這本書,書的出版使鐵道遊擊隊的光輝事跡得以廣為流傳,而鐵道遊擊隊本身的傳奇經曆又為書增色添彩,使其成為著名的紅色經典。
劉知俠和鐵路結緣始於幼年時代。他幼時就生活在河南北部道清支線的鐵路邊,其父在村邊的鐵路道班房裏做工,“一天到晚能看到客車、貨車在運行,聽慣了列車在鐵軌上運行的軋軋聲”①知俠:《〈鐵道遊擊隊〉創作經過》,《新文學史料》,1987年第1期。的他,打小就學會了扒車的技術。後來他跟隨父親到過道口、焦作等地,十多歲又做過車站上的義務服務生,對鐵路職工、行車規章製度等都了若指掌。從抗大畢業後,他又專門從事過軍事學習。1938到1939年間他曾隨抗大一分校兩次深入敵後,熟悉敵後的遊擊戰爭生活。這一切,都為他創作《鐵道遊擊隊》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礎。
知俠與鐵道遊擊隊的首次“親密接觸”緣於一次偶然的采訪。1943年夏,知俠參加了山東省軍區在莒南縣的坪上召開的全省戰鬥英雄、模範大會,會上他被鐵道遊擊隊的短槍隊中隊長、甲級戰鬥英雄徐廣田的英雄事跡深深吸引,為此對他做了專訪。當時恰好遊擊隊的政委杜季偉也在附近的省黨校學習,知俠得知後立即前去采訪。通過這兩次訪談,他認識了鐵道遊擊隊的英雄人物,了解到了他們感人至深的抗敵事跡,知道了很多關於他們的頗具傳奇色彩的戰鬥故事,知俠當即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英模大會後,知俠便迅速整理材料、巧加構思,著手寫關於鐵道遊擊隊的章回體小說,當時所寫還僅限於真人真事的層麵。不久,知俠草創的這部章回小說,便在《山東文化》上連載了兩期。當時小說的標題為《鐵道隊》,因為在戰爭時期,鐵道遊擊隊就叫這個名字(全國解放後,作者創作這部長篇小說時,為了突出它的戰鬥性,特意加上“遊擊”二字,正式更名為《鐵道遊擊隊》)。《鐵道隊》便是小說《鐵道遊擊隊》的雛形。作品一經刊出,便以其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贏得了讀者的廣泛好評。
然而此後不久,知俠卻收到了鐵道遊擊隊的來信,信中首先對知俠向廣大讀者介紹他們戰鬥事跡的行為表示了由衷的感謝,隨後他們所有的幹部和隊員都一致熱情邀請知俠到他們那裏去,深入、全麵地了解他們的鬥爭生活。他們說當時的英模會是考慮到對敵鬥爭任務比較緊張,所以隻能派徐廣田一個人作為代表參加,而這樣的英雄在隊裏還有很多。他們希望知俠能到遊擊隊裏去和他們一起生活一段時間,從而在對他們的戰鬥生活作多方麵的了解後寫出更好的文章來。信中措辭很是客氣委婉,但知俠隱隱覺出他們對作品的滿意度並不是很高,他馬上意識到自己作品中肯定存在很多不足,最大問題就在於自己創作開始得太過草率,對他們的了解還遠遠不夠,於是他果斷地決定停筆到遊擊隊中去,深入戰地采訪,體驗真實生活。為此,他把原來的寫作停下,《鐵道隊》也就停止了連載。
1944年知俠繞道南邊過津浦鐵路,穿過敵人的封鎖線,隻身一人來到當時還被日軍占領著的棗莊、臨城,尋訪鐵道遊擊隊戰鬥過的地方,隨後又到微山湖遊擊隊駐地采訪。和英雄人物們在一起生活的這段時期,他常常隨他們活動在微山湖畔和鐵路兩側,有時就住在微山島上。1945年劉知俠再次到鐵道遊擊隊活動區域進行采訪,當時日寇已經投降,但仍有一股頑匪拒不向我軍投降,還繼續作亂,我軍決定殲滅他們。知俠也加入部隊隨同作戰,作戰的同時進行采訪。
兩次實地采訪,知俠同遊擊隊員們親密地生活和戰鬥在一起,並榮幸地成為了鐵道遊擊隊的榮譽隊員。近距離接觸使他對各個主要英雄人物的形象、性格、事跡等,都了然於心。他還通過長時間的深入走訪,對遊擊隊和日寇的作戰戰場(微山湖、鐵道線、碉堡、戰壕、封鎖溝、鐵路掩體)及周圍地形地貌都做到了胸中有丘壑;並進一步熟悉了英雄們打洋行、奪布匹、搞機槍、打票車、殲敵寇等驚心動魄、激動人心的故事;同時通過對遊擊隊主要幹部和一些英模骨幹所作的詳細采訪,為後來更好地在作品中刻畫英雄、表現英雄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在此期間,知俠親曆了鐵道遊擊隊裏那些激動人心的殺敵慶功、悼念先烈等活動,當體會到那些錚錚鐵血漢痛哭悼英烈時那種無從言說的悲和痛時,他更深刻地體會到了中華民族在日寇鐵蹄下所蒙受到的巨大恥辱和中華兒女在這不屈不撓抗爭中所付出的巨大犧牲,這使他意識到創作《鐵道遊擊隊》不單是他個人的愛好和願望,更應是一個革命宣傳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