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連環畫家是不屑於圖解文字,跟隨文字作品亦步亦趨的。他總會以圖畫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文字的理解,這裏麵有新創,有生發,有文字之外的東西。實際上,它已然又是一部新的作品了。賀友直的《小二黑結婚》就是這樣一部在小說基礎上升華出來的新作。
不難看出,賀友直更多的是從藝術、從自身感悟的角度來詮釋《小二黑結婚》這部經典的。他抓住了原著幽默、開朗的精神氣質,在作品中把人性描繪得一派淳美,連一隻雞、一頭驢都是一副歡天喜地的樣子,生活是一片陶然,這分明是他的內心世界。這與五六十年代人們對《小二黑結婚》的解讀與改寫形成鮮明的對比。後者或多或少總不可避免地會受製於那個時代特定的“政治語境”,對其解讀、演繹也更多意義上是從政治層麵上著手。而在政治權力話語漸漸淡化的1990年代,賀友直則更有可能擺脫主流意識形態政治話語的束縛,從自身的理解出發,發掘出“小二黑結婚”本身的魅力。
幾經風霜,曆經考驗,而今,六十一年過去了,隨著時代轉變,《小二黑結婚》這朵來自太行山區的山花褪去了“紅色年代”的“政治話語”賦予它的“紅色光環”,卻並沒有終結自己的藝術生命,而越發顯現出曆久彌新的內在質樸純真之美。在加州大學的課堂上,“三仙姑”成為金發碧眼的異國研究生熱烈討論的焦點;在慶祝建黨85周年華誕的盛會上,“清淩淩的水來藍格瑩瑩的天”再度唱響;在網絡文化興盛的時代,“80後”一代通過網絡以各種形式重新演繹這個經典的故事,表達自己對《小二黑結婚》和它所代表的那個時代的種種不同於前人的理解。①網絡上常見這種形式的帖子或博客文章,如友聚閣(http://www.zhenqingxiu.comcnprintpage.asp?BoardID=13&ID=28156)中有一篇署名冷月清心的網友自創的電影文學劇本——《新小二黑結婚》(擴大版),劇本以網上盛行的“惡搞”手法全盤顛覆了原作:二諸葛成了業餘愛拍照,常把“不宜拍照”掛在嘴邊的諸葛飛雁,三仙姑成了頓頓愛喝粥,但煮六十六回粥必糊一回的拾穗,大黑改名叫鐵手,二黑成了掉煤堆裏也數最黑的蒼山,小芹改名雨兒,又多了一個從小失散被人收養雙胞妹妹梅影。梅影與鐵手成了一雙兒。而蒼山與雨兒相會時,開口“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閉口“親愛的,你慢慢飛”(龐龍《兩隻蝴蝶》中的歌詞),連小品《懶漢相親》中的對白也被套用來成為兩人對話台詞。“9伴奏網”上有一篇以同樣的“惡搞”手法創作的小品《小二黑結婚》。小品中不但讓二黑、小芹、二諸葛、三仙姑等人滿口現代腔,而且還將喪妻的二諸葛和早已成寡婦的三仙姑撮合成一對。結局是一家人準備到城裏打工掙錢,三仙姑當“公關經理”,二諸葛用電腦來算命。“海歸網”“海歸論壇”中有一篇署名DRIFTER題為《新小二黑結婚》的帖子,將二黑與小芹的戀愛故事搬到高中課堂上,隻不過高考中小芹上榜,二黑落榜。二黑複讀考上了“米國”的“狼協學院”,後又回國成了“海歸”。這篇小文章除了借用二黑和小芹的人名,以及二黑與小芹戀愛的情節原型,其它與小說其實沒多大關係。不管網友以何種方式“調侃”、“惡搞”原著,可以肯定的是《小二黑結婚》在他們心目中依然占據著經典的位置。《小二黑結婚》並非隻屬於那個特定的政治話語時代,它的生命力與影響力遠超越於此,當屬不折不扣的文學經典。
參考文獻:
[1]戴光中:《趙樹理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
[2]董大中:《趙樹理評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3]黃修己:《趙樹理評傳》,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黃修己編:《趙樹理研究資料》,山西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5]許欣、張夫力記錄整理:《楊蘭春自述》,《東方藝術》,2001年第4期。
[6]馬可:《在新歌劇探索的道路上——歌劇〈小二黑結婚〉的創作經驗》,北京:《人民音樂》1954年第1期。
[7]顧也魯:《上海灘從影》,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8]《〈小二黑結婚〉的電影改編》,北京:《電影藝術》,2006年第5期。
[9]《生活執著虔誠——談連環畫〈小二黑結婚〉》,《美術大觀》,2000年第2期,40至41頁。
作者簡介:喻曉薇(1974—),女,湖北武漢市人,武漢工業學院人文係講師,碩士,專業方向:現當代文學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