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達爾文過程」引發企業求變效應
艾科卡任職於克賴斯勒時,全世界連續發生石油危機,即使公司內部運作很有策略,財務報告上依然很難看,艾科卡進一步創新提出兩項做法:一是向政府申請貸款,另一是率先把自己的薪水減到年薪年一美元,好為公司在渡過難關的當口,增加可調度的籌碼。原來,去年以前不少企業執行長因應經濟低迷而提出的減薪、向政府求援,都是來自艾科卡「反敗為勝」的戲本。
假設,艾科卡所處的環境是今天的台灣,可以肯定的是,他麵臨的挑戰與抉擇會更加困難。例如前麵所提及,艾科卡在團隊人才延攬的良策,在當今全球邁入知識經濟時代的網絡革命背景之下,擁有特別技術和專業知識的人才,如當紅炸子雞,優秀人才的儲備與相互挖角是企業競爭的「必備基本要件」,不再出現艾科卡在克賴斯勒的加分效果,因此當今企業唯有再找出更創新的策略,才能凸顯企業的競爭優勢。
此外,曾經導因艾科卡黯然離開福特汽車的「政治因素」,今天的情況更為複雜,外部的政黨輪替和接班人年輕化趨勢,間接衝擊企業組織的內部生態。台灣的政治舞台出現所謂的「達爾文過程」,各族群內的差異特性引發「天擇效應」,象征新興年輕族群崛起,透過社會價值的重組與認同演進,催化「老人政治」沒落,感染了企業經營階層被迫放棄舊思維,唯有燃起求新、求變的欲望,才有機會活命。
身為新世代的創業者一員,我並不擔心可能會淹沒在遽變的大環境,反而更樂觀地認為,今天的台灣產業環境中,永遠有機會可以進場大顯身手,必須注意的是,企業策略內涵的變動與組織內外的相互呼應。
在企業策略內涵的變動趨勢方麵,觀察的重點為:
■資產變成環境的一部分,往往使公司很難掌握也較難發展獨特性的資產成為競爭武器。
■公司的獨特性來自於企業如何管理顧客和資產,並不斷改善與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靜態的策略變成動態的行動「策略化」意涵
■策略的實行:結合資源和行動,以服務好朋友和吸引新朋友
■策略核心:培養與組織內外部的各種環節建構和保持聯結關係的能力
在企業組織內外的相應變遷趨勢方麵:
■外部的環境愈趨複雜,使得公司也趨於增加內部的複雜性。
■挑戰已經很難區分外部和內部,兩者常常同時發生,而且常常因著相同的交易過程而產生。
■新社會正逐漸遠離社會主義取向,其最關鍵的資源必是知識。所有的人除了有顯著的知識庫外,仍必須持續地學習。
■產業社群複雜化的意義,自我投入網絡關聯成為必要的運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