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科學普及(28)(2 / 3)

作者說,在1976年“海盜”號飛船蒞臨火星以尋找生命之後,數年裏,少數行星學者研究其他行星生命的問題,在行星科學和地外生物學或生命起源研究之間很少互相滲透。然而,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它們更多地滲透進來,由此看來,在主流的行星科學界,對於跟宇宙中生命有關的很多話題,總是重複著規避——包容的老路。盡管有人譏諷說,這隻是嘩眾取寵、吸引讚助的遊戲,並沒有為別處存在生命增加理性論據,但生物學問題再次進入前沿。

作者表明,人類在地球上得到的條件是最適宜於生命生存的,也是生命所必需的。這特別包括有液態水的必要性和用碳(而不是矽)作為生命之基礎。環繞其他恒星的行星可能離其中心恒星距離恰當因而可能其表麵存在液態水。假如它們確有液態水,可能就會有生命。然而,這個邏輯思考的鏈條不是唯一的。有理由認為,這些都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我們必須謹慎而不過分看重它們。由於人類僅有地球上的生命,即人的相關研究材料,如果據此作出生命所需條件的推測,那麼將是極為危險的。而且,很多地球生命例子不是總選擇各種問題的最簡單解答的。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人們曾嚐試跟地外智慧生命聯絡,例如用射電望遠鏡收聽來自地外的信號,查查是否有外星人對我們廣播,發送電波給其他星球,甚至讓帶有信息禮品的飛船飛出我們的太陽係。有實際成功機會的聯絡方式是第一種,但借助這種種方式還沒有探測到地外智慧生命。實際上,至今仍沒有得到它們存在的證據,當然也沒有否定的證據。

作者認為,人類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關於生命所要求條件的結論,現在人類可以開始應用這些結論來討論生命可能在哪裏形成和生命可以繼續存於哪些地方等問題。人類首先應關注人類自己的太陽係,尋找在太陽係可以存在液態水的地方。顯然,科學家們認為最明顯的地方是火星,那裏液態水至少在整個地質時期偶然存在於表麵,而我們的太陽係中還有其他行星也是可以有生命的。他說,盡管如此,但現今的火星表麵不會廣泛地存在生命。雖然在每年大部分或全部時間裏,火星赤道附近表麵的白天最高溫度可升至水的冰點以上,但平均表麵溫度僅約220K(-53℃),這比水的冰點低得多。火星大氣是稀薄的,平均表麵氣壓約6毫帕,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作為比較,地球表麵氣壓為1013毫帕,地球大氣比火星大氣濃密100多倍,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在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約占萬分之三點四,等價於約0.3毫帕的氣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