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科學普及(24)(2 / 3)

隨著狩獵和采集生活方式的發展,人類在技術上變得更加完善,製作的工具更精細更複雜。這一進化上的變化早於200萬年前的人屬的一個物種的出現,並在大約最近20萬年內的某個時期隨著現代人的出現、腦量增加3倍而達到頂峰。腦子從最早的南方古猿類的大約400毫升擴大到今天的平均1350毫升。在一個很長時期內,人類學家在技術的日益複雜和腦量的日益增加之間得出了因果的聯係:前者驅動後者。現代人的出現是由於語言“完善”到我們今天經曆的水平而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的結果:換句話說,現代語言造就了現代人。

作者還很讚同一種被稱為社會智力假說的觀點。持此觀點的人說:“更為傳統的理論是,靈長類需要大的腦來幫助它們認識怎樣處世並解決它們每天尋找食物中遇到的問題。另一種可供選擇的理論是,靈長類生活於其中的複雜的社會環境為大的腦的進化提供了動力。”在靈長類群中,梳理皮毛是調節社會關係的極其重要的部分,梳理皮毛使個體之間密切接觸和互相照顧。鄧巴說,這種方式在一定大小規模的群體中是有效的,但是當群體超過那個大小時,就需要其他使社會關係順遂的手段。這部分人認為,在人類史前時期,群的成員增多,產生了要求更有效的社會關係的選擇壓力。“與梳理皮毛相比,語言有兩個有意義的特征”,“你能同時與幾個人談話,而且你能在田野裏一邊走路、吃東西或工作,一邊談話。”結果是“語言的發展使更多的個體結合到它們的社會群體中去。”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語言是“有聲的梳理皮毛”,並且這種觀點認為語言隻是“隨著智人的出現”而產生的。作者雖然很讚同社會智力假說,但是,他並不認為語言是在人類史前時期很晚的時候才產生的。在該書的最後一部分,作者討論了關於意識的一些問題,例如什麼是意識?更明確他說,意識是為了什麼而出現的?它的功能是什麼?這樣一些問題看起來似乎有些古怪,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通過意識或自我認識的媒介經曆了人生。意識在我們生活中是如此強大的一種力量,不可能想像人沒有我們稱之為反映意識的主觀知覺而存在。它主觀上是如此之強而有力,但客觀上又是如此令人難以捉摸。科學家和哲學家已經努力了幾個世紀來確定這個捉摸不定的現象。在某一方麵來說,集中於監控一個人自己精神狀態的能力的操作性定義,客觀上可能是準確的,但是它們不能與我們的自我意識和我們存在的方式相聯係。心智是自我感覺的源泉——這是一種有時是獨有的,有時與別人分享的感覺。心智也是一種通過想像能達到日常生活中的物象以外的世界的途徑;並且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把抽象世界引入五光十色的現實世界的方法。意識問題使科學家處於困境,有些科學家認為這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

作者指出,人類學家們在試圖解釋人的形體的進化時,最終也必定談到人的心智,尤其是人的意識的進化,這是一個生物學家更應準備仔細考慮的題目。我們必須提出下列問題:這樣一種現象是如何在人腦中出現的,也就是它是突然地形成於智人的頭腦中,如行為學家們的觀點所暗示的,在自然界任何其他類型的生物中有沒有先驅?在人類史前時期的什麼時候,意識達到我們現在經曆的階段?它是否出現得早並通過史前時期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顯?心智這樣一種特殊性給予了我們祖先以什麼樣的進化上的好處?請注意,這些問題與有關語言進化的問題是相似的。這不隻是巧合,因為語言和自我認識的反映無疑是有緊密聯係的。在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時,人們不能回避意識是“為了”什麼而出現的問題,如同丹尼特所提出的,“是否存在著任何一個有意識的實體能為他自己做的事情,而那個實體的完美的無意識的模擬物卻不能為他自己做的事情?”牛津大學的動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也承認這是令人困惑的。他講到生物體需要能預見未來,這種能力是用計算機來模擬腦子同樣可以得到的。他宣稱,這個過程是不需要有意識的。然而,他提到“模擬進化的能力似乎最後達到主觀的意識。”他認為為什麼竟然會發生這種情況,是當代生物學麵臨的最深奧的問題。“也許當腦對世界的模擬變得如此完美以致於它必須包括一個它自身的模式時,意識就出現了。”

當然,總有這種可能性,意識不是“為了”什麼而出現,隻是人的腦子在運行中的副產品。對此,作者更喜歡采用進化的觀點,認為如此強有力的一種精神現象很可能具有生存上的好處,因此它是自然選擇的產物。如果看不到這種好處,那麼也定會接受另一種解釋,那就是沒有適應上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