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科學普及(23)(1 / 3)

作者說,在無線電波之後,關於我們自己的大爆炸的下一步發展,人們所能想像到的就是實際的太空旅行了。科幻小說家們一直夢想著人類的子代群體在其他行星上繁衍,或者幻想著他們的機器人在行星際增殖。這些子代群體可以被視為自我複製信息新袋中的種苗;這些信息袋會以衛星複製炸彈,繼續用爆炸的方式向外再次擴張,既傳播基因,又傳播meme。如果這一幻想有朝一日成為現實,那麼我們作如下想像也許不算太離譜:未來的某個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重新描述數字之河,他說道:“看哪,看哪,生命的洪流在大空中流淌!”迄今為止,在作者看來人們幾乎還沒有向外邁出第一步。盡管人類已經登上月球;盡管這是個宏偉的成就,但是從人類終將與之取得聯係的外星人的角度來看,月球距地球大近了,幾乎算不上什麼太空旅行。人們已經向太空深處發射了數目不多的幾個無人宇宙飛行器,它們正沿著沒有盡頭的軌道向前飛行。最後,作者以一首富有詩意的小詩做結尾:

枕上遙望,

窗外一片星月之光。

依稀看見

那教堂前廳中央。

這裏矗立著

牛頓的雕像。

嚴肅而平靜

牛頓的麵龐,

華美的標誌,

為這大智慧

在陌生的思想之海

永遠獨自遠航。

精彩語錄

1、這聽起來非常殘忍,然而我們即將看到,大自然並不殘忍,隻是無情地不偏不倚罷了。這是人類最難學會的課程之一。

2、隻要DNA能夠傳下去,在其傳播過程中,不管是誰或是什麼受到損害都無關緊要。

3、生命真正的實用功能,自然界中被最大限度地擴展的實用功能是DNA的生存。但是,DNA不是自由飄移的,它被鎖定在活的生物體內,它還必須使大部分主要機能受它支配。

4、一顆超新星就是一次巨大的、突然的爆炸。任何爆炸都是由觸發事件開始的:某種量超過臨界值,於是事情上升到失去控製,導致遠遠超出觸發事件的結果。複製爆炸的觸發事件,便是自發地產生能自我複製而又可變的獨立體。自我複製之所以是一種潛在的爆炸現象,其理由與任何爆炸事件相同:指數式增長。

5、在你的每一個細胞中,都有一半基因來自你母親,另一半基因來自你父親,這兩部分基因肩並肩地相依相伴。來自你母親的基因與來自你父親的基因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你——他們的基因的不可分割的精妙混合體。但是來自雙親的基因本身並不融合,僅僅是發揮它們各自的作用,基因本身都具有堅實的完整性。

《人類的起源》

作者:理查德·利基(肯尼亞)

成書時間:1995年

推薦版本: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簡介】

理查德·利基(RichardLeakey,1944—),肯尼亞國家博物館館長,世界級的考古大師,世界知名的古人類學家。

理查德出生於考古世家,自幼就隨父母在野外生活,對於古人類遺存和化石相當熟悉。於是他繼承了父母的人類學事業,1968年,年僅23歲的理查德在肯尼亞的土喀拉湖地區找到了一塊重要化石,使得他成為肯尼亞國家博物館的主管。1972年,他在庫比·佛拉發現了距今180萬年的近代人種骨架。1984年,理查德又在東非發現了一具掩埋了近160萬年的男孩的骨骸,這是20世紀古人類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由此,理查德從考古的實際出發開辟了一種研究途徑,他在人類學研究上的貢獻十分突出,在國際古人類學界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

除此之外,理查德還是一位出色的演講家和作家。近幾年,他以人類學家特有的睿智和感召力創立了薩芬納(斯瓦希利語,意即“諾亞方舟”)組織,開始為人類的未來而奔波。他的著作也多達一二十種,都是人類學和科學方麵的頗具影響力的著作。

理查德的主要著作有:《人類的起源》、《人類的創造》、《第六次毀滅:生命的典範與人類的未來》等。

【內容提要】

作者在本書開始討論了達爾文(Charles Darwin)關於最早的人類物種的特殊性質的思想在一個多世紀以來是怎樣影響人類學家的,以及新的研究工作怎樣顯示人們在進化上與非洲猿類的緊密關係和要求人們接受一種完全不同的關於人類自身在自然界的位置的觀點。

作者說,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Origin of Species)一書中小心地避免把進化的含義引伸到人類。在該書以後的版本中,他含蓄地加了一句:“人類的起源和曆史,也將由此得到許多啟示。”隨後在1871年出版的另一本書《人類的由來》(The Descent of Man)中,他對這句話作了詳細的闡述。在論述當時還是一個敏感的問題時,他有效地建立了人類學理論結構中的兩個支柱:首先必須是人類在哪裏最早出現(最初很少有人相信他,但他是正確的),其次是有關人類進化的方式。達爾文的人類進化方式的論點,長期統治著人類學這門學科,直到最近幾年才證明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