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科學普及(20)(2 / 3)

尼斯的代表作是《我們為什麼會生病》。

【內容提要】

在這本書中作者重點介紹了關於怎樣用進化論的學說來解釋、預防或者治愈疾病的問題。他說,現在我們試圖把視野擴大,把情感和行為問題,通常不當作疾病的問題也包括進來。與生育有關的某些問題,例如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和嬰兒猝死等等,當然是疾病,而妒忌、虐待兒童、性生活問題等等則涉及行為和情感,同樣涉及疾病。《我們為什麼會生病》正是探討這些問題的一本書。作者要討論的是進化(即自然選擇)和疾病的關係。

在探討疾病前他首先糾正了對自然選擇的一些誤解。他說:“自然選擇沒有任何計劃、目的,也沒有什麼方向。”比如英國空氣汙染地區的下風頭的蛾子,其中的淺色蛾子因樹叢被熏黑而變得顯眼易被鳥類捕捉,少數變異的深色蛾子因顏色與環境接近躲過了捕捉,汙染越來越重,於是最終,黑色的蛾子成了優勢蛾群。其演變的方向是始料不及的。自然選擇的另一個易被誤會的性質是,“它沒有使人快樂的意圖”。“適者生存”非常容易被誤會。這裏的生存不是個體的生活,而是物種的延續。利於物種繁衍的遺傳特征會持續下去,反之漸漸消失。“適應”是對繁衍而言的。因此利於物種的生存未必利於其中的個體的生活的舒適和愉快。所以鮭魚繁殖一代就死去,自然選擇不照顧它們多活一些年。再比如人類懷孕初期的惡心和嘔吐是為了保胎(即繁殖)而令孕婦受罪。因為初期的胎兒所需營養很少,卻非常懼怕食物中的毒素,於是懷孕後惡心從而少吃的孕婦的生育成功率高,她們的後代繼承了這種基因,遂導致這種特征普遍化。自然選擇的第三點性質是,不是一切好的、有用的特征都會被揀選。用尾巴抓住樹枝幾乎對所有的猴子都有好處,但隻有南美洲的一種猴子有這種本領,其他地方的猴子統統不行。因此,自然選擇是偶然和微妙的。漫長進化過程的產物——人類,為什麼會生病?作者認為有六個原因。

其一,進化中獲得的防禦本領。比如咳嗽,是為了從呼吸道排除異物而專門設計的一種複雜的機製,它是自然選擇留下的、一種相互配合的防禦活動。再比如發燒。動物感染後,靠著將體溫提升2度來防禦感染。那些不能提升體溫的冷血動物,比如蜥蜴,會找個暖和地方使體溫升高2度。能夠自己提升體溫的動物都有調節本領。將因感染而發熱的大鼠放到很熱的小室,它會啟動降溫機製保持高於正常2度的體溫,改放到涼爽的地方,它會啟動升溫機製繼續維持高於正常的2度。既然較高的體溫可防禦感染,一直保持它不好嗎?那樣耗能過多,是浪費。並且對神經係統有損害。進化的結果是,身體可以區分正常狀況和非常時期,以節能的方式生存。

作者說,進化不是事先安排的計劃,也沒有什麼固定思路可循。進行過程中,隻是充滿了嚐試和失敗、失敗和再嚐試的小修小補,每一代的微小變化逐漸在生命競爭遊戲中積累或者淘汰。有一些達到了比較高的繁殖率,群體也就向這邊傾斜。這是一個相對緩慢、盲目的過程,有的還不免走入歧途;然而,自然選擇所能達到的適應,應變的複雜和精確程度卻是無限的。

其二,與細菌的博弈。人類想出了這麼多手段,發明了這麼多抗菌素,為什麼不能最終消除造成感染的細菌。人們通常認為,在藥物使用過程中細菌增加了抗藥性。但實際上不是每個個體細菌獲得了抗藥性,而是在藥物殺死了多數細菌的同時,奈何不了少數因突變或帶有質粒引進的新的基因的細菌,這些細菌繁衍並在日後成為同類中的主體。幾乎每一輪抗菌素所走的道路都是從有效、低效到失效。從更高的層次看,這是一場地球生物圈中最古老的成員同最新興的成員間的戰鬥。有著36億年曆史的細菌是整個生命史中的耐力冠軍和主宰者。它無所不在。據說人體重量的10%是細菌構成的。它們是地球上最大的“適者”。另一本書的作者古德這樣說:“無論將來人類的智能將如何統治地球,細菌地位的改變仍然無法想像。它們的數量之多,居於壓倒性地位;種類之繁無可匹敵。它們的生活環境極為廣泛,代謝模式又無可比擬。人類的胡作非為可能招致自己的毀滅,連陸生脊椎動物也可能一起殉葬,但我們無力把50萬種昆蟲一舉消滅。對於種類繁多的細菌更加無能為力。”細菌導致的疾病隻能抑製,無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