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科學普及(19)(2 / 3)

作者認為所有科學都希望的一種情況是,抽象化和數學描述一種理論。當某人能以一組定義和公理展示一係列不斷推進的推論,肯定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成了衡量或解釋某種理論的金科玉律。從柏拉圖的理想國開始,笛卡爾和康德都試圖了解精神是如何用數學的方式運作的。現在的人們最終似乎是處於回答某些這樣的問題的門檻上。依目前的情況看,研究者擁有兩種比喻: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比喻,把思想映射於神經元群上;另一種是自下而上的比喻,用來解釋思想如何由那些看起來是雜亂無章的神經元集群產生的。但是,新皮層的達爾文機製可以在這兩方麵都幹得不錯——如果它確實是其中的創造性機製的話。新皮層的達爾文機製理論似乎是處在恰到好處的解釋層次;它並不降到突觸或細胞骨架的層次,而是上升至有成千上萬個神經元參與的動力學的層次,它們產生的時空模式是運動的前提,即大腦之外世界中的行為的前提。實際上研究者是需要這兩種比喻的。此外,這一理論與一個世紀以來腦研究的許多現象是一致的,隨著腦活動成像技術和微電極陣列技術的空間和時間分辨率的某種改善,也可以對這一理論加以檢驗。

在作者看來,人們早就該接受詹姆斯關於人們精神活動的觀點。但是,許多人,包括科學家在內,仍然對達爾文主義持有一種非真實的觀點,認為它僅僅是選擇性生存。在這一點上,達爾文也起了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他把他的理論命名為6要素中的第五點,即自然選擇。在本書中作者所做的是把達爾文過程的所有6個要素和其中加速性的那些方麵彙集在一起,然後描述能在靈長類新皮層中利用這樣的過程的一種特殊的神經機製。因為是機製而並非改進的隱喻,在這一點上,對作者的新皮層對達爾文機製的最有力的支持是,皮層神經解剖學和拖拽振蕩子原理與達爾文過程的那6個要素和加速性因素很相吻合。

縱觀本書,作者在內容上是很有特色的。一方麵,作者已特別注意用淺顯生動的語言來表述深奧的科學內容。他往往從某些形象的實例開始,循循善誘地把讀者逐漸引入到神秘的科學殿堂,這不啻是在作者的引導下隨他作一次引人入勝的科學探險。另一方麵,作者出色的文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無疑為本書增色不少。在各章的首、尾,以及論述的關鍵處,作者摘引了不少名家的言論,恰到好處,常有畫龍點睛之妙。此外,作者的論述和行文方式還強烈地體現了其獨特的個人風格。他對科學問題的剖析常有鞭辟入裏的精當之見,他在就智力和意識問題的爭論中表現出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也帶著作者鮮明的性格特點。

精彩語錄

1、近年來,我們對確定在腦中的什麼位置處理語義的那些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我們常常發現動詞是在大腦額葉,而由於某種原因,專有名稱似乎偏愛顳葉前端,而顏色和工具的概念則似乎見於左顳葉後部。但是智力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個位置。它是一種有許多腦區參予的過程,通過這種過程我們探尋新的涵義,這常常是“有意識地”進行的。

2、智商肯定是智力的很使人著迷的一個側麵,但它並不把其他方麵均囊括其中。我們不應該錯誤地把智力還原成評分標尺上一個簡單的數字,那就像用一種統計數字(如傳球成功的百分比)來表征一場足球比賽一樣。

3、這是達爾文主義的一種表現方式,它使不甚確實的東西逐漸成形。它包括產生許多一定模式的大腦放電的拷貝,讓這些拷貝出現某種變異,然後讓那些變異體在一個工作空間範圍內競爭以取得主導地位。競爭的結局取決於那些放電的時空模式與“道路上的溝溝坎坎”(儲存於突觸強度中記憶的模式)相契合得有多好……

4、每當我們看著冰箱中的殘羹剩肴,思忖著為準備晚餐還需要從食品店添置些什麼時,我們所表現的智力連最能幹的猿都望塵莫及。一流的廚師會把各種配料有趣地組合起來而讓我們目瞪口呆,因為我們從來不會想到這些配料竟然會混雜在一起。詩人特別善於詞語的排列,這種排列所產生的富有感雜力的涵義使人折服。

5、迄今為止,我們實際上需要兩種隱喻:一種是自上而下的隱喻,把思想映射於神經元群上;另一種是自下而上的隱喻,用來解釋思想如何由那些看起來是雜亂無章的神經元集群產生的。

6、確實,我們的文明將在終極的意義上“與造物主比賽”:它正在進化一種比地球上現存的更高明的智能。對於我們來說,有必要變成為一個思慮縝密的造物主,明智地對待世界及其脆弱的本性,敏感地注意到為了站穩腳跟需要做些什麼,從而來有效地防止倒退,使我們稱之為文明的木屋不至於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