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語錄
1、換句話說,生命和意識是與物質現象相同種類的東西。離開了物質現象,生命和意識都是不存在的,這是毫無懷疑的餘地的事實。
2、但是,科學家也是社會中的一員,命運注定他們也不能離開社會孤立地生存。
3、無論科學怎樣發展,依然會存在根本性的奧秘。隻要繼續存在奧秘,宗教思想就會改頭換麵再次與現代科學對抗,向現代科學挑戰。
《信息環境的演變》
作者:K.J.麥克格雷(英)
成書時間:1988年
推薦版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簡介】
K.J.麥克格雷,英國著名學者。
他對信息學有獨到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他認為對信息要重視其實際作用,更要從理論上了解信息的曆史價值,也必須從政治、倫理等方麵考慮。這本《信息環境的演變》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觀點,他從社會、政治、經濟及技術等方麵對信息的曆史演變作了論述。被學術界認為是一本內容充實,條理清晰,有獨到見解的書。
他的代表作品是《信息環境的演變》。
【內容提要】
作者認為任何從事信息研究的人,首先應該了解他的研究對象的本質屬性。同樣,信息工作者不僅應該重視實際工作,而且也應該從理論上了解信息的社會曆史價值。沒有這種前提,他們就不能全麵理解信息的意義,在利用信息時也就不可能從政治、倫理等方麵去考慮。因此,作者說,我們有必要評價各種信息形式的起源與演化、評價各種信息交流技術與信息記錄技術對社會的作用,評價新技術開發的可能性及新技術所麵臨的限製,同時也有必要評價社會對於信息交流技術的適應方式。作者承認,至今為止,還不能找到一個公認的信息定義。最多我們隻能對各種不同的活動和現象進行不完善的定性描述。有人已經提出,應將信息作為一個無效詞看待,認為它不過是帶來了語言上的方便,減少了我們對交談的內容進行思考的麻煩。“的確”,作者說:“你也許不能給一隻麻雀下定義,但卻能實際地辨認它,而且還值得提醒我們自己的是,對於電和能量也沒有一個語詞上公認的定義。”因此信息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做好一切工作,而不必為沒有一個統一的信息定義而苦惱。但是問題仍然存在,人們為何總是被定義所困擾呢?答案就是,為了交流思想,一項自稱是係統的、完善的研究,都必須核實它的所有詞彙。
作者舉例說,假如我們給別人寫信時,就是在有目的地構成一個消息集合,為對方提供信息。雖然我們所研究的絕大部分都是有目的的信息交流,但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在站立、走路、說話及更為一般的行為中,也都是在向別人傳遞信息。一個主張在後花園中堆放垃圾的人,就要與他的鄰居交流信息,看鄰居是否同意他這麼做。
關於信息的交流方式,作者特別強調,信息交流可以是直接的,如對麵交談,也可是間接的,如書寫、音樂錄音及藝術作品等。信息的載運工具可分為三類,相互之間有一定的重合。這三類工具是:信號(signals)、記號(signs)、符號(symbols)。
信息如何交流的呢?作者說,人類文化通過社會交流係統得以創造和繼續。在這個過程中,許多說明性文獻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從社會人類學中借用一個理論模式,那麼,文獻在傳播過程中的地位就可這樣描述:我們存貯的具有編碼信息的基因從妊娠到出生始終支配著發展中的有機體。在文化層次上,為了社會成員的利用,社會存貯積累信息,使文化得以延續下去。
作者更進一步指出,這種類似圖象的記錄有時可看作是本身具有增殖特征的擬態遺傳行為(mimic genetic behaviour)趨勢。其結果就是波普爾教授提出的記錄信息的世界Ⅲ,它好像按照自身的規律在運動和不斷發展。信息的增長速度不是均勻的,發展之中有時也停滯。世界上的某些地區,信息的搜集、生產過程一直很慢,有些地區還完全是空白。為什麼如此呢?例如,為什麼“信息爆炸”發生在歐洲,而不在中國?世界上的某些地區,人類一代接一代,經曆了成千上萬年,而在生活之路上幾乎沒留下任何變化的痕跡。這種情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作者認為,可能是受氣候、地理位置、物質資源的缺乏等環境因素的影響,或者也可能是由於宗教價值和社會組織的遺傳能力的影響。
作者還指出,在世界信息存貯的分布和可用性之中,存在著令人震驚的不平衡。高度發達國家的圖書館和數據庫有比較大的共享性,而世界上的其他地區,人們不能分享圖書館、圖書和大眾傳播媒介。圖書館員或信息工作者如何改變這種不協調現象呢?信息技術能提供幫助嗎?在工業化國家內,愈來愈多的原始數據成了信息,因此信息量就增加了,這都是得益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因此,作者認為,技術是解決差距的惟一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