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科學普及(17)(1 / 3)

關於潛在意識,作者猜想,所謂的在人的意識深處與神靈界或宇宙之魂相通的東西,指的就是潛在意識。當然,潛在意識不能被認為是通神靈的東西,隻是由於潛在意識被宗教界極端神秘化了,才產生出這種認識。作者稱對神靈界知道得不多,但使人最感興趣的一點是,神靈界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世界。在物質世界中,時間和空間是最基本的概念。因此,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世界,是已經不屬於物質世界的非物質世界了。人的意識沒有超越時空,這一點不難理解。例如,在車站長時間等車感到無聊和寂寞,就是因為意識上感到時間長。那麼,神靈界為什麼是超時空的呢?作者說,這可能是從心靈感應等實驗推理得出的結果。心靈感應在前麵已經談到,即是遙感,也就是人與人之間不通過感覺器官進行的意識聯絡。關於偶然與必然,作者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說的偶然結果,如果全部仔細地研究一下,便會發現都是必然結果。例如,今天偶然在路上遇到某人,這時的偶然僅僅意味著沒有預料到。仔細探討一下就會明白,與那人在路上相遇是必然的結果。當然,即使經過仔細研究以後,往往仍搞不清楚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之所以搞不清楚,隻是事情的起因過於複雜,或者自己發現不了。如果偶然的事件不斷出現,我們的未來就決定不了,也就沒有命運可言。那就是在比原子還小的物質世界裏,可以由完全相同的原因,產生各種不同的結果。因為這是發生在比原子還小的物質世界的事情,不值得大驚小怪,如果發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那可不得了了。作者舉例說,在那種世界裏,手槍完全失去了作用。無論警察怎樣準確地瞄準犯人射擊,結果子彈既可能擊中犯人,又可能偏離犯人而擊中第三者。在犯人和第三者兩人中,子彈究竟擊中誰,完全是沒有必然性的偶然。從一般常識來說,既然瞄準了犯人,子彈當然應該擊中犯人。如果擊中了第三者,其中必定存在某種原因,但又找不到任何原因,僅僅是子彈偶然擊中了第三者。因此,在比原子還小的物質世界裏,前麵講到的命運論不能成立。對於比原子還小的基本粒子來說,不存在命運這種東西。基本粒子的未來是不能確定的。但是,這種沒有命運存在的世界,並不意味著與我們的命運毫無關係。它有時可能在決定命運的世界裏產生偶然事件來改變命運。當然,極少產生偶然現象改變我們的命運。

關於宗教,作者認為,使初步了解科學知識的人都無法相信的宗教,決不是現代人的宗教。現代人的宗教的首要條件,應該與科學不發生矛盾。那麼,實際上有沒有可能形成這樣的宗教呢?作者說,即使是對科學領域以內的現象,科學家們也經常借助想像,用某種思維方法加以理解。這種思維方法就是一種宗教,也可以說是科學的宗教。

關於信念,作者認為信念既可以給我們帶來幸福,也可以使我們陷入無法挽回的悲慘境地。對信念進行科學評價,為的是防止陷入痛苦。人類的通病往往是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一旦離開中庸之道,便會無限製地飛躍地傾向一個極端,信念就屬於這種極端的思維方法。曆史證明,信念有時會成為重大的錯誤根源。日本舊軍隊在戰爭中雖有較強的實力,但走到了“神國不敗”的信念極端,這就是在太平洋戰爭中敗北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作者還提到“科學迷信”。他認為,科學家也是凡人,同樣具有易陷入某種迷信的精神狀態。概括地說,科學家的研究目的完全是為了探索自然界的真理。但在社會上有人為達到某種目的,主張隻探索外在的真理。對這些人來說,探索真理不是目的,僅僅是手段。因此,這些人根本不能與科學家相提並論。較之社會上其他職業的人,科學家屬於追求目的最單純的人。科學家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必須要有所發現。因此,他們強烈地希望能發現某些反常現象。這種心理狀態即是一種欲望,由於它的作用,有時會導致科學家錯誤地解釋實驗結果,或做出錯誤判斷。從而出現新的迷信。這種迷信與其他迷信有所區別。姑且稱之為“科學迷信”。作者認為,使我們的精神幸福或不幸福的東西,歸根到底就是思維方法。為此,他感歎:“人類不是與自然界對立存在的,人類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若心中有了這一點。就會對自然界產生倍加親切的感情。同時,會消除自己與自然界之間的障礙,使自己感到人是與自然界融為一體的。如果把自己隻限定在自己本身的範圍,認為人與自然界對立,其結果隻能導致對人生寂寞和空虛的歎息。我們不足百年的一生稍縱即逝,我們即使死去,誕生我們的母體——自然界依然常留永存。當我們打破自己的小圈子,產生自己與自然界融為一體的感情時,對死也就不會感到是那麼悲慘淒涼的事情了。當然,所說的使自己與自然界融為一體是指思維方法,而不是物理學上的‘怎樣進行’的解釋。”

在行文中,作者十分生動、形象地列舉了大量事例,而沒有糾纏於令人費解的專業術語,作者有時還借用了推理小說的手法,提出了一個個懸念,並采用跟讀者平等的促膝談心的方法,娓娓道來,使人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了探索的快感與思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