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還說,天球每天都在旋轉著,在空中各有固定位置的星星也隨著它一起轉動。這就是為什麼群星能保持同一種運動規律的原因;空中的太陽和月亮也各有其位,因此它們才呈現出上升和下落的現象。作者科學地指出,古時候,有許多人外出旅行。向南旅行的人,當他們向南行進時,他們能夠從地平線上辨認出一些在原地從未見到過的星星。而當他們回到原地以後,那些星星就又全無蹤影了。向北旅行的人發現的情況恰恰相反,他們注意到,那裏的天空似乎有些不同。有些他們在南方地平線附近常常看到的星星,在北方卻根本看不見了。然而,當他們回到原地時,看不到的那些星星就又在南方的地平線上顯露了出來。
北方地平線也是這種情況。在那裏,有些星星隨著天空的轉動下降到略低於地平線的地方。如果有人向北走,那些星星則剛好出現在略高於地平線的位置;如果有人向南走,便會發現那些原來略高於地平線的星星又降到它的下邊。事實證明,從地球的不同部分不能看到同一些星星。因此地球不是扁平的。這一切現象都表明地球是圓的。
既然地球是圓的,為什麼當我們向四周行走時,不會滑倒呢,而且空氣和海洋也不會滑動呢。這是因為地心引力的緣故。對於地球上的每個人來說,不論他站在什麼地方,情況都是如此。一個人也許站在地球的某一麵,或站在相反的另一麵,或者在其間的任何一點。但無論他站在哪兒,他和周圍其它物體一樣,都受到地心的吸引。地心總是在他腳下的方向,他的腳似乎是“向下”,而他的頭則是“向上”的。
作者為了說明人類探索地球是圓的還特意在該書中舉了兩個例子。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到達了一個他認為離東印度相當近的小島。他繼續乘船去探究一些比較大的島嶼,那些島嶼今天被稱為“西印度群島”,這是由於哥倫布的錯誤造成的。哥倫布把他在這些島上發現的人稱作“印第安人”,我們至今還這樣稱呼那塊大陸上的土著後裔。
有的人認為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指出這點的是第一批探險者中的一位意大利航海家阿梅裏卡斯·維斯普塞斯。一位德國地理學家馬丁·沃爾塞繆勒肯定了這種說法。1507年,他建議把那塊新大陸命名為美洲(Ameri-ca),以表示對阿梅裏卡斯(Americus)的敬意。
1519年,麥哲倫率領一支有五艘船的船隊啟航了。他來到南美,開始尋找一條穿過它的道路。最後他到達了這塊陸地的南端,並穿越了一條狹窄的通道,那條通道今天被稱為“麥哲倫海峽”。麥哲倫的探險隊進行了首次環遊世界的旅行,他的記錄終於證明了地球有多麼大,同時也證明了,1800年以前古希臘數學家埃拉托色尼利用影子計算出來的結果是正確的。地球的周長25000英裏,托勒密和其他認為地球要小得多的人都是錯誤的。
麥哲倫的旅行並沒有使探索地球形狀的故事宣告結束。從1961年開始,人類被送進環繞地球的運行軌道。他們開始了穿越太空的旅行,行程越來越長,離開地球也越來越遠。1969年,人類登上了月球。人們從外層空間所看到的地球就像空中的一個物體。他們能看出它是球形的。世界上其他的人也同樣能看到從外層空間拍攝回來的照片。地球是圓的。大約在2500年前古希臘學者依靠研究星星、船隻和月食而推斷出的這個結論是完全正確的。
精彩語錄
1、對天空和地球來說,它們的規律可能是不同的。
2、盡管天空被認為是個巨形的球體,太陽的升起和降落也已得到了解釋,但關於地球是“平”的這一點,依然令人難以確信。3、如果地球是平的,當一艘帆船離開海岸越行越遠時,它就會越來越小。最後變成一個小點而消失。然而,實際情況並非那樣。4、也許,在我們的視野內所看到的天空與地球相連接的現象是我們自己的眼睛在欺騙我們。也許,地球是一個相當巨大的扁平圓盤,但是它比天球要小得多。
5、為了確定地球的形狀,人們必須考察地球本身,而不是其他的物體。讓我們再回到地球上來,對我們自己提出問題:我們能從地球的不同部分看到不同的星星嗎?
6、看來,在任何方向上,地球都呈曲麵,而且彎曲度也相等。各個方向彎曲度都相等的形狀隻能是球形。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
作者:丹尼爾·貝爾(美)
成書時間:1973年
推薦版本: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作者簡介】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1919-),當代美國的知名學者和思想家。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貝爾曾任《新領袖》雜誌主編、《幸福》雜誌編委和撰稿人。到了六七十年代,貝爾則主要從事教學工作,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擔任社會學教授。同時,他也從事一些新聞工作,比如,與歐文·克利斯托爾合編《公共利益》雜誌,擔任《代達羅斯》和《美國學者》雜誌編委,等等。此外,貝爾也廣泛地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1964—1966年,他在美國總統的“技術、自動化與經濟進展委員會”內供職;1966—1968年,他又擔任了美國政府的“社會指標委員會”的主席;1966—1974年,他出任美國文理科學院的“2000年委員會”主席;1976—1979年,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未來計劃”的政府間顧問委員會美方代表,並且還出任了美國總統的“八十年代議程委員會”的委員。在20世紀50年代,未來研究和社會預測開始出現,並且自60年代以來日益成為西方國家學術界熱烈討論的課題。而在西方的社會學、未來學和發達資本主義研究等領域,貝爾的研究都處於領先地位。特別是在1959年夏季,丹尼爾·貝爾在奧地利的一次學術討論會上首次使用“後工業社會”的名稱,受到了各方的關注與重視。此後,在1962年和1967年,他寫成了《後工業社會:推測1985年及以後的美國》和《關於後工業社會的劄記》兩篇著作,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1974年,在全美知識精英評測中,貝爾名居影響最大的十位著名學者之列,在歐美思想界,貝爾的聲望同樣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