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貝爾的主要著作還有:《意識形態的結束》、《普遍教育的改革》、《走向2000年:進展中的工作》、《大學的對峙》、《今日資本主義》以及《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等。
【內容提要】
作者把工業社會模式作為西方社會發展的共同結構,同時概述了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的主要區別,以此作為對社會結構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結尾部分提出了對後工業社會這個概念的總看法,並且把這個概念在其後的各章中進一步加以展開和深化。
作者首先討論先進工業社會中社會發展的理論問題。在美國的範圍內作者探討後工業社會五個主要方麵中的兩個部分:從產品生產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變,以及職業比例曲線的變化。在那裏,專業與技術階級作為占主導地位的職業集團出現於後工業社會。在這個範圍內探討了若幹個題目:主要是關於工人階級的未來,如關於“新工人階級”的理論;工聯主義作為一種藍領工人勢力在曆史上的作用,以及它在服務性經濟和外國競爭的限製下達到諸如對工作的控製權等未來目標時遇到的日益增加的困難。
接著,作者討論了知識和技術的各個方麵。作者認為知識和技術的性質的變化最初所產生的問題,勢必與變化的速度有關。關於這一點之所以有很多混亂概念是因為人們從來沒有完全弄明白正在變化著的是什麼。就技術而言,19世紀的鐵路、輪船、電氣和電話,20世紀初期的收音機、汽車、電影、航空和高速升降電梯,比起後來發展的主要技術項目,如電話和網絡,對於個人生活所引起的變化,可能要大得多。“變化速度”的實際影響並不是由各種各樣的技術項目所引起的,而是由禁錮很緊的社會結構所引起的,這種社會結構已經把一個國家偏僻地區和各個階級都帶進社會中來,並且通過通訊與運輸革命成倍地擴大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和相互影響的程度。由於人們相互依賴程度的增長,隨之而來的便是規模的變化,例如城市的擴展,組織規模的增大,政治舞台的伸展,使得人們在一個更大的實體內更加感到孤立無援,同時也拉長了中心對任何組織活動進行控製的距離。20世紀後半葉主要的社會革命,在於努力通過新的技術手段,不論是“實時”計算機信息,還是新型的計量程序來掌握這種“規模”。接下來作者規定“知識”的定義:分析其指數增長的性質;說明知識分支發展的實際途徑;同時確定“技術”的含義,衡量其發展並說明技術預測的模式。並用統計數字努力勾劃知識階級的結構以及技術社會的資源分配,也就是研究與發展的資金分配。
資本主義社會的私人企業到19世紀末仍然是主要的社會組織方式。後工業社會必然是一個更加有意識地製定決策的社會。主要問題是規定準確地反映個人偏好“順序”的社會選擇。實際上,社會還沒有這樣一種機構來進行社會統計和核定社會目標。作者討論了人類社會有關社會計劃的設想和手段。指出後工業社會意義在於:第一,它使現有的腦力勞動科層化傾向不斷加深,從而把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目的和價值在後工業社會發生一係列變化;第二,它推動技術知識分子的誕生,從而提出了技術知識分子與文科知識分子的關係這樣一個重大問題;第三,它強調科學和技術的作用與認識論價值成為社會基本結構的必需要素,並且使決策更具有技術性,這就使科學家和經濟學家更加直接地參與政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