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攻擊行為的通常受害者之一是最親密的人。勞倫茲指出,越是親密友愛的小團體,內部攻擊本能就被壓抑得越厲害,從而也就越容易引發攻擊。他說:“沒有一種愛是沒有攻擊性的。”“愛的對象也是攻擊的對象。”
在論述個體距離時,勞倫茲舉了一個例子,說一群穴鳥停在電線上,每兩隻之間的距離相當於相互間嘴啄不到的距離。於是大家就成為一個剛好能抑製住攻擊本能的友好團體。這就叫個體距離。
總的看來,《攻擊的秘密》更多地比較人與動物的行為。全書前麵大部分還是把人與動物的行為摻合著討論,從後麵第十二章起,作者的視角完全回到人類自身,幹脆撇開動物,專門討論起人的社會行為來。勞倫茲開始解釋為什麼人類有各種錯誤的攻擊行為。這是因為“自我認識的三大障礙”,作者指出一些人類的內在障礙。許多人因為有這些障礙,因此不承認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不能領悟到他們的行為是遵循著自然的法則。這些障礙的產生,第一是來自於否定因果關係,因為它與自由意誌背道而馳;第二是來自於精神上的自傲。在如何解決人類社會問題上,老先生提出“愛一切人”的口號,這反映出他通過研究動物行為來關注、反思並試圖揭示和解決人類社會問題的特點。
精彩語錄
1、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個大障礙,就是不願承認自己是由動物進化來的。
2、在自然界,鬥爭一直是存在的活動過程,在護種作用的淘汰壓力下,他們的行為機製和武器是如此發達,而且明顯地表現出來。
3、在武力競爭的場所中,彼此之間永遠有拒斥力,如果減縮活躍於特殊對象之間的拒斥力會產生和吸引力一樣的效果。
4、除非先了解整個體係的構成元素,否則是不可能完全了解它們的。而且,體係的結構愈複雜,遭遇的困難也愈多,必須同時在研究與教導兩方麵下功夫後,才能克服它。非常不幸的是,就我們所知道的範圍內,行為模式的結構似乎是地球上最複雜的體係之一。
《未來的衝擊》
作者:阿爾溫·托夫勒(美)
成書時間:1970年
推薦版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年版
【作者簡介】
阿爾溫·托夫勒(Alvin Toffler,1928-),美國知名的未來學家和經濟學家。
托夫勒在經濟學和預測學方麵作出了突出的成績,並於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掀起了未來學的研究熱潮。托夫勒所撰寫的《未來的衝擊》和《第三次浪潮》兩部書都是具有國際影響的未來學著作。1970年,《未來的衝擊》問世後,美國思想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此書也一舉成為世界性的暢銷書。在法國,此書曾經獲得了最佳外國書籍獎;在美國,一些大學將它納入課程內容。今天,這本書已被譯成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托夫勒的主要作品有:《未來的衝擊》、《第三次浪潮》、《權力的轉移》等。
【內容提要】
作者於1965年在《地平線》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裏使用了“未來的衝擊”一詞,用以形容人在短時間內遇到過激的變化所引起的緊張情緒和迷失感。此後他5年中奔走了幾十處大學、研究室、實驗室、政府機構之門,閱讀了無數的文章和資料,訪問了幾百位有關變化和應變能力問題的各科專家。作者見到的人中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有嬉皮士、醫生、精神病大夫、哲學家、商界、教育界,以及職業未來學家,這些人對變革的關切,對適應的煩慮,對命運的悚栗讓作者吃驚。作者說,這段時間的收獲,可以歸結為兩點不易之論,都是驚心動魄的:首先,現在可以看得很清楚:未來衝擊已經不再是一種遙遠的危險,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時症,有越來越多的人染上了它。這種心理生物學上的現象,可以用醫學和精神病學的術語呼之為變革症;其次,使作者吃驚不已的是,大家對應變問題,知道的太少了。也有一些嚴肅的知識分子高唱“教育人們適應變革”,“讓大家為未來作準備”,然而,怎樣去做,卻不甚了了。人類正經曆有史以來最是瞬息萬變的境遇,可憐我們卻依舊昏昏然不知所措。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認為,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的急遽變革,使人類麵臨有史以來最為瞬息萬變的境遇。過快的社會變化對人身、心理、乃至社會無不產生巨大的影響,給人帶來茫然無所適從的迷失感,使社會上所有的人和組織都越來越窘於應付,因而產生適應能力的危機,作者稱之為“未來的衝擊”,並且認為它可能是今後社會最主要的病症。作者以大量生動的事例分析了快速變化的未來社會的三個特點:短暫性、新奇性、多樣性,以及它所產生的影響和給人們帶來的衝擊,指明要想適應日新月異的變化,就必須善察未來,預測未來,麵向未來。為此作者以大量篇幅闡述了他的獨特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