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科學普及(5)(1 / 3)

4、現在,我們正站在兩條路的交叉口上,這兩條道路完全不一樣。實際上,在這條道路的終點卻有災難等待著,這條路的另一個叉路——一條“很少有人走過的”叉路——為我們提供了最後唯一的機會讓我們保住我們的地球。

《攻擊的秘密》

作者:康拉德·勞倫茲(奧地利)

成書時間:1963年

推薦版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簡介】

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1903-1989年),奧地利人,動物行為學的開山祖師,197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勞倫茲1903年在奧在利維也納出生,從小就喜愛收養各種小動物。從大學時代開始,勞倫茲便一直潛心於醫學和生物學的研究,並於1933年獲得了博士學位。1937年勞倫茲受聘於維也納大學,後來由於二戰爆發,勞倫茲於1942年到1944年進入德國軍隊當軍醫,戰爭結束後,於1948年成為艾頓堡的比較行為研究院院長,1950年創立馬春斯·蒲朗克行為研究所,並擔任所長。勞倫茲在學術上獲得的成就十分突出,他在動物行為方麵撰寫的通俗作品更是深受各地讀者的喜愛。在《攻擊的秘密》一書中,勞倫茲在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理論基礎上,揭示多年來觀察的潛伏於本能之中的自然界動物的“攻擊行為”,探討了存在於人類或動物之間的、多年來抑製攻擊衝動的演化結果。由此,勞倫茲將動物行為研究擴展到了人性的領域。勞倫茲的主要著作有:《所羅門王的指環》、《狗的家世》、《雁語者》、《動物與人類行為研究》、《攻擊的秘密》等。

【內容提要】

勞倫茲的《攻擊的秘密》雖說是學術著作,卻沒有故做高深的專業術語,即使普通讀者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在談到攻擊性問題時,勞倫茲認為,動物都具有攻擊本能,常常攻擊同類夥伴,這裏邊含有通過種內鬥爭進行自然選擇的意義,是有利於物種的,然而過量了也有很大危害性。一個生物如果長期得不到機會以某種方式釋放攻擊能量,就會抓耳撓腮坐立不安,想法找渲泄途徑,如亂走、遊泳、奔跑等,但最可能的是變得咄咄逼人,攻擊自己的同類。作者提出,在自然界,鬥爭一直是存在的活動過程,在護種作用的淘汰壓力下,他們的行為機製和武器是如此發達,而且明顯地表現出來。同類鬥爭最重要的作用,是為了在一可居地能公平地分配到居住空間。許多動物的族內攻擊行為決不會不利於種族,相反地,這是使這種族延續的必要條件。作者認為研究動物的攻擊性是很有意義的。一次,當作者在暖海裏對珊瑚魚作實地研究時,清晰地看到攻擊性在護種上所擔任的功能,於是,作者立刻對研究攻擊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覺得行為科學家對攻擊性的自然史有相當多的了解,所以能夠對人類許多不良的攻擊功能加以解釋。所以說,對疾病的根源有深切的了解,就相當於發現了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當然,這隻是必要條件中的一項而已。

關於攻擊的儀式化問題,作者認為由於意識到攻擊的危險性,動物和人類都改用一些儀式化的動作來替代或緩解,比如一隻小狗麵對不友好的大狗會仰麵朝天倒下,露出最易被攻擊的喉嚨和腹部,那意思是:“我服了,想咬就請便吧!”一般大狗見到這個儀式化動作,往往就停止攻擊了。弱者的另一種方法是轉而攻擊其他不相幹的事物。

作者用具體的例子說明進化曾經“發明”了哪些機能,以便讓攻擊用不傷人的途徑表現出來。還描述了儀式在這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用這種方式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與由首先責任引導出來的人類行為模式有何相同之處。作者提供了一個基本的途徑,以便讀者對四種不同形態的社會組織有相當的了解。第一種是無名氏的群眾,在這種團體裏,任何攻擊都可以自由地被表現出來,但是這種攻擊缺乏個人的意識與個體間的聚合力。第二種是居住在殖民巢的其他鳥類的家庭與社會生活,它們在結構上的惟一根據是版圖——對特定區域的防禦。第三種是值得注意的老鼠的“大家庭”,這個團體的分子彼此並不把對方當做獨立的個體來認識,而是借著部落特有的氣味互相認識的。它們彼此間的社會行為也是值得注意的。當各派係發生爭執時,它們攻擊異族部落的每個分子。第四種形態的社會組織是借著個體間的愛情與友誼的結合來防止社會分子們相互的爭執。作者說攻擊的儀式化中最重要的儀式是求和和歡迎儀式。它們是對攻擊行為的修正、轉移和疏導。作者以抽煙為例。說兩個印第安人部落的首領斑狼和花鷹都不想再打仗了,但誰都不願先說出那句示弱的求和請求,兩個心懷敵意的首領隻好尷尬地坐在一起悶聲不響,最後不約而同地把攻擊心理轉移為毫不相幹的猛抽煙葉,以及討論煙葉質量味道等,進而互相以品嚐對方的煙葉發出求和暗示,達成停戰協議。抽過這“和平之煙”後,雙方也就不再對抗了。對此,作者加以解釋說,同種類分子中所產生的攻擊抑製力,其行為樣式稱為屈服態度或求和態度。人與人之間的結合的源起和原來的功能,是抑製攻擊和求和的行為動機。在武力競爭的場所中,彼此之間永遠有拒斥力,如果減縮活躍於特殊對象之間的拒斥力會產生和吸引力一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