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所敘述的,大多是日常的平凡事物,諸如我們始用終棄的產品,行跡所至的地方,企業,普通人。它探討友誼、家庭的前途,五光十色的文化流派和生活方式,以及政治、體育、低空跳傘、性事,等等。使這種種彙聚在一起的,是變革的潮流。作者說,變革來勢之猛,實已到了足以潰決廟堂、否定價值、毀拔根基的地步。變革,就是未來入侵我們生活的征程,必須加以密切注視,不但要從曆史的高度來縱覽,也要從生於斯食於斯的芸芸眾生的立足處來仔細體察。我們時代變革之速,本身便是一支最根本的力量,鋒鏑所及,對於人身、心理,乃至社會,無不施其影響。對此,本書有詳盡的論述。作者在書中著力指出,除非人類能很快學會控製個人和社會的變化速度,否則,我們在適應形勢上,難免要吃大虧。作者認為,我們的心理學家和政界人士,對於某些人和某些集團之一味反對改革至於不可理喻的程度,往往大惑不解。決心整頓機構的公司首腦,立意革新教學的教育專家,倡議和平解決種族糾紛的市長,或遲或早總不免遇到頑固的抵製。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一邊有人力避變革,一邊卻也有渴望變革、為之大聲疾呼的。這又是為什麼?因為,作者說,我們對於應變問題根本就沒有一套像樣的理論。因此,作者稱本書的目的便在於幫助我們同變革打交道,也就是說,通過進一步認識人對變革的反應,使我們得以有效地應付個人和社會雙方的變革。
為此,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種視野寬闊、立意新鮮的適應變革的理論。關於這個理論,他同時提醒大家注意一個往往忽略了的重大問題,這就是:人們研究變革,幾乎毫不例外隻集中於變革的前景,而絕少涉及發展的速度。作者在書中指出,變革速度的某些問題,有時竟與變革方向無關,但重要性則每每過之。要理解應變論,非掌握這一點不可。凡談變革的“內容”,必須把變革速度也作為一條來談。社會上的不同階層,由於麵臨的變化速度不平衡,因而產生種種社會難題。未來衝擊的概念,以及由此派生的應變論都強烈主張:不但社會各階層麵臨的變革速度必須取得平衡,就是環境變化的步調和人類反應的步調,也必須如此。這是因為,未來衝擊恰恰產生於兩者之間日見擴大的差距。
作者引用弗蘭西斯·培根告訴我們:“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用當代的術語演繹出來,就是:在我們的社會環境中,“知識就是變化”,而知識積累的加速,為技術這個偉大火車頭提供燃料,就等於變化的加速。總之,作者說,不能把生活節奏僅僅看成一句口頭禪,一種笑談、牢騷、歎息的資料或作為貶低其他民族的冷言冷語。生活節奏是至關重要的心理變化,隻是長期被人們忽視了。過去,由於外部社會的變化緩慢,人們可以不理會這種變化,他們確實也是這麼做的。過去,在人的一生中,生活節奏可能沒有什麼變化。然而現在,加速的衝力徹底改變了這種狀況。因為正是通過生活節奏的加快,廣泛的科技和社會變化的加速度才能在個人生活中產生影響。對於所處的社會或集團強加在自己身上的生活節奏,有的人感興趣,有的人抱敵意。而很多人的行為是由此而引起的。人們不能認識這一原則的原因,作者認為,就在於教育和心理學的無能,沒有讓人做好思想準備,使之在超工業社會中起到有效的作用。這種情況是很危險的。變化的迅速對人的生活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作者舉例說,以前有個時期,人一旦學會了社會上的語言並加以應用後,一生中變化甚微。他與每個學過的詞和手勢的關係是長久的。今天,這種關係就不然了,其變化之大實在驚人。另外,作者說,當人與人的關係發展到更短暫更定型時,對愛情的追求就將變得更加瘋狂。但對時間的期待卻改變了。由於常規婚姻本身已證明越來越無法實現其恩愛終生的願望,因此我們可以預期公眾會接受短暫的婚姻。一對情人不再追求“白頭偕老”的姻緣,而是一開始就意識到這個結合也許是短命的。連續婚煙,即接連起來的暫時結合模式,是在短暫性時代裏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環境的聯係,是在時間因素大大縮短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今天,汽車可以出租,洋娃娃可以換新,衣服穿一次就扔掉的社會製度裏,這種婚姻方式是合乎自然,不可避免的。它將是明天婚姻方式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