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生命的特征到底是什麼呢?一塊物質什麼時候可以說是具有生命呢?這和熵又有什麼關係呢?作者認為生命的特征就是當它繼續在“做某些事情”,運動,新陳代謝,等等,而且可以指望它比一塊無生命物質在相似情況下“維持生活”的時間要長得多。一句話,自然界中正在進行著的每一件事,都是意味著它在其中進行的那部分世界的熵的增加。因此,一個生命有機體在不斷地增加它的熵,或者可以說是在增加正熵,並趨於接近最大值的熵的危險狀態,那就是死亡。要擺脫死亡,就是說要活著,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環境裏不斷地汲取負熵,人們馬上就會明白負熵是十分積極的東西。有機體就是依賴負熵為生的。或者,更確切地說,新陳代謝中的本質的東西,乃是使有機體成功地消除了當它自身活著的身體不得不產生的全部的熵。
對於生命,作者認為,在有機體的生命周期裏展開的事件,顯示出一種美妙的規律性和秩序性,人們碰到過的任何一種無生命物質都是無法與之匹敵的。人們發現,它是受一群秩序性最高的原子所控製的,在每個細胞的原子總數裏,這種原子團隻占了很小一部分。而且,根據人們已經形成的關於突變機製的觀點,人們斷定,在生殖細胞的“占統治地位的原子”團裏,隻要很少一些原子的位置發生移動,就能使有機體的宏觀的遺傳性狀中出現一個明顯的改變。簡單地說,人們親眼看到了現存的秩序顯示了維持自身和產生有序事件的能力。這種說法聽上去似乎是很有道理的。然而它之所以似乎有道理,無疑地是由於人們汲取了有關社會組合的經驗和涉及到有機體活動的其他事件的經驗。所以,它有點像一種惡性循環的論證。
作者說,在生命的發展中遇到的秩序性有不同的來源。有序事件的產生,有兩種不同的“機製”;“有序來自無序”的“統計學機製”,和“有序來自有序”的一種新機製。他說:“對於沒有偏見的人來說,第二個原理似乎簡單得多,合理得多。這是無疑的。正因為如此,所以物理學家是如此自豪地讚成另一種方式,即讚成‘有序來自無序’的原理。”作者在這個演講裏實際上涉及的論題是多方麵的,但整個演講隻打算說明一個想法——對一個重大問題的一點點小小的評論,即:“在一個生命有機體的空間範圍內,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發生的事件,如何用物理學和化學來解釋?當前的物理學和化學在解釋這些事件時明顯的無能為力,決不能成為懷疑這些事件可以用物理學和化學來解釋的理由。”
精彩語錄
1、生命似乎是物質的有序和有規律的行為,它不是完全以它的從有序轉向無序的傾向為基礎的,而是部分地基於那種被保持著的現存秩序。
2、在生命的發展中遇到的秩序性有不同的來源。有序事件的產生,看來有兩種不同的“機製”,“有序來自無序”的“統計學機製”和“有序來自有序”的一種新機製。
3、有機體就是賴負熵為生的。或者,更確切地說,新陳代謝中的本質的東西,乃是使有機體成功地消除了當它自身活著的時候不得不產生的全部的熵。
4、一些通過突變得到不很穩定的基因構型的個體,它們那些“過分頻繁的”、迅速地在發生突變的後代能長期生存下去的機會是很小的。物種將會拋棄這些個體,並將通過自然選擇把穩定的基因集中起來。
5、簡單地說,我們親眼看到了現存的秩序顯示了維持自身和產生有序事件的能力。這種說法聽上去似乎是很有道理的。然而它之所以似乎有道理,無疑地是由於我們汲取了有關社會組織的經驗和涉及到有機體活動的其他事件的經驗。所以,它有點像一種惡性循環的論證。
《告別戰爭:我們的未來設想》
作者:L.鮑林(美)
成書時間:1958年
推薦版本: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簡介】
L.鮑林(L.Pauling,1901—1994年),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人,國際著名的理論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以及和平獎的得主。1925年,鮑林獲得加州理工學院的化學博士學位。隨後,他來到歐洲,跟隨索末菲、玻恩、海森伯等物理學大師從事量子力學的研究,並得以與當時物理學界的頂級人物玻爾、薛定諤、狄拉克等人進行接觸和交流。1927年,返回美國,從事化學鍵本質的研究,1931年獲得首屆化學朗繆爾獎,同年成為加州理工學院最年輕的正教授。1933年,鮑林成為美國科學院建院以來最年輕的院士。1948年,鮑林應邀在牛津大學任客座教授。1954年,他憑借對化學鍵本質研究的成果,單獨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鮑林同時關心人類的和平、進步事業以及與科學有關的人道主義,《告別戰爭:我們的未來設想》是他關於科學的人道主義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