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語錄
1、麵對著這個嚴酷但卻充滿希望的現實,把科學看做是一種純粹的、超脫世俗的東西的傳統信念,看起來在最好的情況下也隻不過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幻想,而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則是一種可恥的偽善。
2、把科學應用於工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雖然這是通過一些幾乎無法區分的階段來進行的。科學可以說是按照科學活動的繁簡程度逐漸滲透到工業中去的。舊式的傳統工業,隻要是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的,沒有科學也可以搞得很好,不過即使在這裏,也可以采用家用量尺或爐溫表等測量儀器,而在某種程度上用到科學。可是隻有當人們由於經濟發展的結果嚐試在大得多的規模上進行同樣的生產過程的時候,科學才顯得是必不可少的。
3、科學上的國際主義是科學的最特殊的特征之一。
4、迄今科學主要是從事分析先於人類而存在的世界,而不是分析人類自己的產物。儀器設備之類整套人為科學裝備的作用,並不在於創造新的自然界,而在於使人類能夠進行了解自然界的本來麵貌所必需的實物分析和邏輯分析。不過這僅是一個開頭,因為人類所創造的世界也需要加以研究和控製。隨著時間的進展,宇宙中由人類決定的那一部份將相對地變得越來越重要,不過由於這一部分建設起來更快一些,它必然不那麼穩定,需要人們對它有更徹底和更仔細的理解,以防止人類自己創造的事物把人類自己摧垮。
5、人們必將認識到科學是根本性的社會變革的主要因素。經濟和工業製度使得、或者說應該使得文明保持下去。技術不斷改進的過程使得生活的範圍和便利不斷擴大。科學理應使技術本身不斷發生不可預料的根本變革。這些變革是否適應人類需要和社會需要,可以說明科學適應於其社會功能的程度。
《生命是什麼?》
作者:埃爾溫·薛定諤(奧地利)
成書時間:1944年
推薦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作者簡介】
埃爾溫·薛定諤(Erwin Schrdinger,1887-1961年),奧地利著名量子理論物理學家。1926年,在他39歲時薛定諤提出波動方程,不僅建立起波動力學的完整框架,而且證明了波動力學與海森伯矩陣力學的等價,整個物理學界為之震驚,這也使薛定諤成為波動力學理論的創始人。薛定諤還開拓了研究生命現象的新途徑,他用熱力學和量子力學理論來解釋生命的本質,引進“非周期性晶體”、“負熵”、“密碼”傳遞、“量子躍遷”式的突變等概念,來說明有機體的物質結構、生命活動的維持和延續、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等問題。這些對於推進物理學家關注生物科學領域中的課題,促進生物學家運用物理學和化學的成就來探索生命活動的本質,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生命是什麼?》一書由薛定諤1943年2月在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所發表的係列演講結集而成。1944年整理出版,當時剛好是20世紀顯學之一——分子生物學起步的時候,不少重量級的分子生物學者都表示他們的觀點理論受到這本書很深的影響。這本書已經成為20世紀生物學經典著作之一,成為薛定諤的著名代表作之一。
薛定諤的主要代表作是《生命是什麼?》。
【內容提要】
這本書是薛定諤作為理論物理學家對大約四百名聽眾作的一次公開講演。生命問題一直是一個玄秘、深奧的課題,盡管作者很少使用物理學家最令人頭痛的數學演繹法,講演本身也不是很容易懂的,可是聽眾大多數都顯示出了濃厚的興趣。講演者演講成功的另一個訣竅在於作者力圖把介於生物學和物理學家之間的基本概念向物理學家和生物學家講清楚。在該書中作者提出:在遺傳特性上人們保持不變性的幾率有多大,什麼東西才是攜帶它們的物質結構呢?對此,作者說:“回答這個問題是無需作專門研究的。例如人們既然承認了遺傳特性這個事實,就已經表明人們是承認了不變性幾乎是絕對的。但人們千萬不能忘記的是,父母傳給子女的並不是這個或者那個特征,比如鷹鉤鼻、短手指、患風濕症、血友病、二色眼的傾向等,而是造成這些特征的遺傳基因。人們可以很方便地選這些特征來研究遺傳規律。它們沒有什麼明顯的改變而被複製了好幾代,它們在幾個世紀裏是不變的——雖然不能說是幾萬年不變——在每次傳遞中,負載它們的是結合生成受精卵的兩個細胞的物質結構。這真是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