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科學普及(1)(1 / 3)

《昆蟲記》

作者:昂利·法布爾(法)

成書時間:1879年

推薦版本: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簡介】

法布爾(Jean-Henri Fabre,1823—1915年),通常稱作若盎-昂利·法布爾,法國知名的昆蟲學家、作家。1823年12月22日生於法國南方阿韋龍省聖雷翁村的一家農戶中。在沃克呂茲省阿維尼翁市的師範學校畢業後,開始了長達20餘年的中學教師生涯。此後堅持業餘自修,通過各門考試,取得物理數學學士學位。兩年後,法布爾又取得自然科學學士學位。1854年,法布爾以兩篇優秀的學術論文,一舉獲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兩篇論文的題目分別是:《關於蘭科植物節結的研究》,《關於再生器官的解剖學研究及多足綱動物發育的研究》。

隨後,法布爾發表的關於節腹泥蜂、鞘翅昆蟲的文章,其學術質量和理論意義,都使得同行刮目相看。帝國教育部曾以傑出教師的名義為法布爾授勳,主要表彰他在教師崗位上也能從事自然科學研究;法蘭西研究院向他頒發了實驗生理學獎金,肯定他在活態昆蟲上的研究具有不同於昆蟲結構解剖學的價值。後來由於受到保守派的排擠,法布爾不再在大學作講座,開始了主要以撰寫自然科學知識讀物為主的生涯。經過四年努力,法布爾將20餘年資料進行整理而寫成的《昆蟲記》第一卷,於1879年問世。此後,法布爾在自己的荒石園中從事獨具特色的昆蟲學研究,把勞動成果寫進一卷又一卷的《昆蟲記》。此書成為了法布爾的經典著作,法布爾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體,在對各類昆蟲的日常生活習性、生理特征的描述中體現出作者對生活世事所持的眼光。《昆蟲記》的問世也被看作動物心理學的誕生。法布爾對昆蟲的觀察研究方式,為科學的、客觀的實驗和觀察工作開辟了一條新道路。

法布爾的主要著作有:《關於蘭科植物節結的研究》、《關於再生器官的解剖學研究及多足綱動物發育的研究》、《節腹泥蜂習俗觀察記》、《昆蟲記》、《天空》、《大地》、《植物》、《保爾大叔談害蟲》。

【內容提要】

《昆蟲記》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耗費畢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蟲學巨著。法布爾懷著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用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將紛繁複雜的昆蟲世界呈現在人們的麵前。它既是一部嚴謹的科學著作,又是一部優美的文學經典,堪稱科學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範,經曆百年的考驗,不愧“昆蟲的史詩”之美譽。

本書共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幹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本書主體內容集中在昆蟲學問題上,同時收入一些講述經曆、回憶往事的傳記性文章,若幹解決理論問題的議論,以及少量帶科普知識性的文字。一位飽經滄桑、追求不止的昆蟲學探索者的精神,在這部巨著中得到體現。在作者那個時代,研究動物是蹲在實驗室裏做解剖與分類的工作,昆蟲學家的研究是把昆蟲釘在木盒裏,浸在燒酒裏,睜大眼睛觀察昆蟲的觸角、上顎、翅膀、足,對這些器官在昆蟲的勞動過程中起什麼作用卻很少思考。他們給昆蟲工人命名,卻不知道這個工人生產的是什麼。昆蟲生命的重要特征、本能與習性等等,登不了昆蟲學的大雅之堂。作者挑戰傳統,將自己變成蟲人,深入昆蟲的生活,用田野實驗的方法研究昆蟲的本能與習性。他的這種研究方法遭到了正統勢力的責難,他辯駁道:“你們是把昆蟲開膛破肚,而我是在它們活蹦亂跳的情況下進行研究;你們把昆蟲變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憐的東西,而我則使得人們喜歡它們;你們在酷刑室和碎屍場裏工作,而我是在蔚藍的天空下,在鳴蟬的歌聲中觀察;你們用試劑測試蜂房和原生質,而我卻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現;你們探究死亡,而我卻探究生命。”

作者的問題從昆蟲能否思考開始。它們會把“所以”跟“因為”聯係起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嗎?麵對事故,它會改變自己的行為嗎?對於這些問題,作者決定讓觀察和實驗的事實來說話。作者看見一隻胡蜂捉到了一隻大蒼蠅,當時天刮著風,而獵物又太大,獵手飛起來很累贅,於是胡蜂便切掉獵物的肚子、頭、翅膀,隻帶著胸部飛走了。通過這例現象作者會得出結論說胡蜂的行為是由理智所決定的嗎?不,作者不會輕易說“是”或者“不是”,他還必須反複觀察,他在風和日麗和狂風呼嘯的天氣裏觀察,他在高牆厚瓦的隱廬裏和日曬雨淋的露天裏觀察,他發現在任何情況下胡蜂都是隻帶著獵物的胸部飛走。這下作者該可以得出結論了吧,不,還未到時候。或許一種昆蟲的證據還不足以說明問題,他又觀察石蜂築蜂房為幼蟲儲蜜的行為,並人為地製造一些偶然事件來測試石蜂的應對能力;此外,他還用狼蛛、蜾嬴蜂等昆蟲反複進行實驗,最後才十分謹慎地得出結論:本能是昆蟲惟一的向導,在正常條件下,這個向導是可靠的,然而麵對偶發事件昆蟲卻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