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科學思想(18)(3 / 3)

2、某種有序狀態不斷增長,直到最後它占了優勢並支配一個係統的所有部分,迫使各個部分進入這種有序狀態。常常是一種不可預見的漲落使在兩個等價的有序狀態之間作出了最終選擇。

3、流行的輿論起著序參數的作用,它支配著個人的意見,強製形成一種大體上是一致的輿論,借以維持其自身的存在。

4、就像象棋大師們爭奪冠軍一樣,科學家中間也有這種智力競賽。科學家們為了得到科學上的承認而進行的鬥爭,最終意味著爭奪“第一名”。誰第一個作出了發現?誰第一個公開發表了一種觀點?盡管在這以合作方式工作的時代,這種姿態看起來是荒謬的,但卻不能忽視科學中競爭愈演愈烈的事實。

5、看來革命之前總是出現不穩定,也就是大量民眾不再維護或不再堅決地維護現存的體係。此外還有相互的易感性和相互的影響……對統治體係的否定態度以排山倒海之勢而來。這種猛烈的來勢更以現存體係的支持者越來越自我孤立和緘默而加強。

《開放的宇宙》

作者:卡爾·波普爾(英)

成書時間:1982年

推薦版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簡介】

見《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

【內容提要】

人們所熟知的三個世界理論,就是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出來的。

作者首先從對直覺的研究入手,認為正是由於直覺可能使人們相信我們由直覺知道的事物是正確的,因此直覺會嚴重地使我們誤入歧途:直覺是無法估價的助手,但也是危險的助手,因為它往往使我們不加批評。我們必須總是尊敬地、感激地、並以對它采取嚴格的批評態度的努力來對待它。因此,來自行為的論據和來自心理學的理論都不以直覺經驗為基礎:沒有什麼人會宣稱我們在這些領域中做出了許多精確的預測,作者強調,它們倒是來自關於物質世界是決定論的這種先前的信念。在決定論的物質世界中,顯然沒有非決定論的行為的位置。因為一切行為都由物質世界中的事件構成。從另一方麵說,似乎有著並非決定的意識狀態的位置。但是關於存在這種意識狀態的假定會令人非常不滿意。它們不能與行為有什麼因果聯係。我們不能對它們有所了解,或者無論如何我們也不能談論它們。因為如果我們談論這種假定,未決定的事件就會對聲音的物質世界產生某種因果影響;這個假定會與物質世界是決定論的學說相抵觸。關於來自行為的論據和來自心理學的論據是來自對於物質世界的決定論的觀點的見解,也會解釋為什麼那些提出這些論據的人沒有一個人停下來考慮一下可估算性的問題。因為在霍布斯的時鍾機構物質世界圖像中,可估算性似乎是憑直覺就顯而易見的;在牛頓的圖像中亦然。如果物質世界是決定論的,如果可估算性在物理學領域中得到滿足,那麼在行為或者心理學領域中就無需為可估算性擔憂。作者認為,我們的討論表明,讚成決定論的通俗的或者常識的論據以及傳統的哲學論據是無效的。但是它也表明我們可以預期最強有力的論據會從經典物理學中出現。作者解釋了為什麼應當把非決定論看作初看上去可以接受的,為什麼舉證的責任應落在決定論者身上的一些原因。

作者說他的“世界1”是指通常所說的物理世界:岩石、樹木和物理力場的世界。在此也包括化學和生物學的世界。他的“世界2”是指心理學的世界。被人心靈的研究者們所研究,而且也被動物心靈的研究者們所研究。它是恐懼與希望的情感的世界,行為氣質的世界,以及各種各樣主觀經曆包括潛意識和無意識經曆的世界。因此“世界1”和“世界2”這兩個術語都容易解釋。他所稱的“世界3“是指人類心靈產物的世界。雖然在世界3中也把藝術品包括在內,也把道德標準和社會製度(因此人們可以說,還有社會)包括在內,但作者主要指科學圖書館的世界——書籍、科學問題和理論,包括錯誤的理論。

同時,作者解釋道,書籍、雜誌和圖書館既屬於世界1又屬於世界3。它們是物質客體,就這一點而論屬於世界1,它們受世界1的物理限製或者物理定律的支配。例如,盡管兩本同樣的書從物質上說會完全相似,它們卻不能占據同一部分物理空間;因此它們是兩個不同的世界1客體。但是它不僅屬於世界1,它們也屬於世界3。同一種書的十分相似的兩本作為世界1客體是不同的,但是如果兩本物質上相似(或者不同)的書內容相同,那麼作為世界3客體這兩本書是完全相同的。它們是一個世界3客體的不同副本。而且,這一個世界3客體受到世界3的限製和評價的支配,例如可檢查其邏輯一致性,評價其信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