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科學思想(18)(2 / 3)

協同學中用到的基本概念是“建序者”,也就是最後完成“一統大業”的那種因素及相應的狀態(應當廣義地加以理解,既可以是一種具體的物質形式,也可以是一種現象、心理和社會形態等等)。“order”這個英文詞至少有兩個重要意義,即“命令”和’秩序”。哈肯教授曾明確指出,他有意識地應用了這個詞的二義性。協同學的基本原理是役使原理(Slaving principle),也就是上麵所說的,序參數迫使其他因素和狀態納入它的軌道。

自然界,尤其是動物界和植物界,常以其形態的繁多,結構的精致,以及結構中各組成部分極其巧妙的協作,而使我們驚歎不止。以往,世世代代的人們認為這些結構出自上帝所賜。如今,科學則日益關注這些結構究竟是怎樣產生的,是什麼力量在起作用的問題。有鑒於直至近日,結構的自產生似還被認為與自我批評理學原理相矛盾,該書可以說是一個轉折點。在無生命物質中,新的、井然有序的結構也會從混沌中產生出來,並隨著恒定的能量供應而得以維持。該書從物理學和化學方麵,提供了有關這種發現的極富啟發性的實例,諸如激光束的有序排列,液體的蜂窩模式和化學的螺線形波。由此可見,結構的形成是以普遍適用的規律為基礎的。具此認識,就能研究較為複雜的問題,如動物胞模式形成的受控,商業公司集體行為方式對經濟事態的左右,以及社會輿論的形成所取決的法則。在所有這些過程中,許許多多的個別部分幾乎總以一種富有意義的方式協同行動。

我們麵對的實際事件是複雜係統。對此可從各種角度加以觀察:可以考察個別組成部分的功能,也可以對該係統作整體性研究。第一種方法有如競技,按照參加各方據以依次行動的規則開始,由此最終得出一種“模式”。協同學即“協調合作之學”,所取的是第二種途徑。這裏很少探討個別的基本規則,而旨在發現結構賴以形成的普遍規律。盡管所有比喻都有不足之處,但不妨用下國際象模作比,對協同學略加說明。我們可以不時地舉棋落子,並跟蹤觀察每一步棋的走法。但也可以究問:一盤棋的終局如何?顯然,眾所熟知,不是白王被擒,就是黑王就縛,或則握手言和。雖然整個對局中一著著棋非常複雜,但最終結局寥寥數語即可說明。協同學研究結構形成時的情況也相仿佛,探討的是最終形成的總體模式。我們由此會認識到,存在著普遍的更高層次的必然性,它們導致新的結構和新的模式。在科學領域裏所獲得的關於集體行為的知識,確定無疑也與我們的個人事務有關,無論是在經濟領域中,還是在社會領域裏。某種有序狀態不斷增長,直到最後它占了優勢並支配一個係統的所有部分,迫使各個部分進入這種有序狀態。常常是一種不可預見的漲落使在兩個等價的有序狀態之間作出了最終選擇。在精神領域中也有這些現象。在語言、藝術、文化和思維過程中,我們也可以見到這樣的發展。突然間成立了一個新的有序狀態,好比在拚圖遊戲中拚對了某一塊後那樣,一個全新的方向明朗化了。突然有了一種更有序的狀態,或在精神層麵上,出現了一種更高的洞見。在自然科學——技術領域中,在許多情況下都能預測新的有序狀態,然而在純粹精神領域中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雖然同樣性質的規律性是成立的。

一切東西說到頭來都由物質構成,而我們現在知道,自組織定律是與物理定律相容而非與之矛盾的。於是便產生了造物主是否還有必要的問題。這裏我們每個人都站在十字路口。人人都有相信或不相信造物主的自由。一些人會說,我們至少可從原則上理解,在物質領域中整個發展過程都是通過自組織形成的。

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在自然科學中,且不說在哲學或社會科學領域中,有些問題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解,也是不能毫無疑義地解決的。這也許會使我們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震驚。事實上,數學家庫特·哥德爾(1906-)證明,就是在純粹數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人們根本不知道它們是可解的還是不可解的問題;換言之,這些問題的可解性是不能確定的。哈肯說,當我們把數學的這種觀點推廣到其他科學分支,那麼,至少直覺地就必然估計到有些問題是我們在原則上無法回答的。年輕的讀者可能會對此特別感到失望。但他們可以這樣自慰:有大量問題是可以解決而必須解決的,以便保證人類的繼續生存。

精彩語錄

1、在無生命自然界中,例如在水的液相或固相中,各個分子相互間有一定方式的排列關係,而這種關係又轉而決定水或冰的宏觀狀態。人類社會成員的行為方式在不同的政府形式中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