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科學思想(10)(2 / 3)

1、我們科學的迅速進展同我們對人類問題的了解的無能為力,兩者之間存在著一條很深的鴻溝,或者換句話說,科學同人文學科之間存在著一條鴻溝,而在以前各個時期,這條鴻溝上有著通才教育作為渡橋。科學一方麵要同硬碰硬的事實發生關係,另一方麵又要同概括性的觀念發生關係。科學所教導我們的是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2、我們愈深入實際科學,它同哲學的聯係也就看得愈明顯。3、科學的進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於以抽象的符號世界代替了常識世界,這是一個事實問題。

《對科學的傲慢與偏見》

作者:查裏斯·帕希·斯諾(英)

成書時間:1960年

推薦版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簡介】

查裏斯·帕希·斯諾(C.P.Snow,1905-1980年),是當代英國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知名的科普作家。

斯諾年輕時曾是一位物理學家,在知名物理學家盧瑟福組織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工作。後來因為一場意外事件改行寫小說,而且還得到了公眾的認同與歡迎。由於斯諾這個特殊的經曆,使得他能夠注意到他所謂的兩種文化,並且在1959年的一次演講中首次明確地使用了科學文化一詞。從事寫作後,斯諾可以說是一位高產的作家,他一生曾發表了20多篇長篇小說和人物傳記,另外還有5部劇本。由於特殊的經曆,斯諾的作品經常是以科學家為主要人物,集中反映科學家的生活,揭示科學家的心理狀態和道德觀念的。此外,斯諾的作品還經常直接涉及許多政界的大人物。由於斯諾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因此斯諾同時也是一位思想家。斯諾的主要作品有:《科學和政府》、《兩種文化及再談兩種文化》等。

【內容提要】

作者的兩次講演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次是1959年在劍橋大學的講演——《兩種文化及再談兩種文化》;另一次是1960年在哈佛大學的講演——《科學和政府》。前者在世界範圍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一時間報刊雜誌紛紛展開討論,許多學者參加了這場感情激動、情緒熱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科學和人本主義在現代社會中各自的功能。後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現代社會中關係到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的決策都是由少數人秘密做出的,而這些人對這些決策的根據和後果卻往往缺乏直接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怎樣才能防止這種情況可能導致的難以挽回的危險呢?作者在演講中做了回答。這次講演的反響也很強烈,被譽為科學社會中最有價值的思想之一。

這本書就是由作者的兩次講演組成的。

作者在《兩種文化及再談兩種文化》這一著名的講演中,首先提出的是存在著相互對立的兩種文化,一種是人文文化,一種是科學文化。兩種文化之間存在著一個相互不理解的鴻溝,有時還存在著敵意和反感。他們彼此都有一種荒謬的歪曲了的印象。作者指出,人文學者往往習慣於用克製壓抑的語氣講話,他們對他們的前輩誠惶誠恐,自愧弗如;他們還特別看不慣科學家那種近乎狂妄的坦率,他們看到科學家們經常興致勃勃地否定前人的結論和得意洋洋地宣稱自己做出了什麼新發現的樣子總感到不舒服。在他們看來,科學家是些粗俗不堪淺薄狂妄的家夥,根本沒有教養,意識不到人類的處境是多麼的令人絕望和悲慘。而科學家又往往覺得人文學者軟弱迂腐,無病呻吟,並且不關心同胞的實際生活。在科學家看來,隻要世界上還有許多過著貧困生活的人,那麼無論最終會怎樣,都必須先設法改變他們目前的處境,使他們過得好一些。

作者認為,這正是科學家所具有的一種極為可貴的精神狀態,而人文學者卻經常陷入一種道德的陷阱不能自拔,滿足於自我欣賞,悲歎人生的荒誕,處於一種無所作為的精神狀態。作者指出,科學家實實在在地進行頑強有效的持久鬥爭的精神是值得讚揚的。當然,如果因此就認為其他文化的社會態度毫無價值,那就太輕率了。

作者認為,科學是一種文化,屬於這種文化的科學家們彼此之間盡管也有許多互不理解之處,但是總的來說,他們具有共同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對科學家來說,無論他信仰哪一種宗教,持哪一種政治態度,屬於哪一個階級,來自哪一個民族,都必須遵守共同的行為準則,則必須按共同的價值標準做判斷。一個科學家對科學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準則的背離,意味著他的科學生涯的結束。但是盡管科學作為一種文化有很強的力量,但是整個社會對於科學文化的不理解程度卻是令人吃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