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具有現代科學素養的人,如果不曾回顧歐洲科學的發展史跡,便可能會對五行的理論懷有奇異之感。不錯,從專家的眼光看來,五行說是有其荒謬之處;然而其荒謬性,並不甚於歐洲中古高談元素、星辰和體液等理論。綜觀上述,我們可見陰陽五行的係統,並非全部不科學。耶穌會的傳教士,因為將自認無誤的四元說介紹進中國而感到驕傲,然而還不到半世紀,此種學說即被歐洲永遠的拋棄;這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曆史之一。人們將會看到,所有空間上區別開的宇宙的古老觀念,都將被歐幾裏德所驅走。17世紀中葉以後,科學書籍上所提到的“宇宙類比”思想,皆可視為隻是文辭上的苟延而已。他引用古語“故一人之身,一國之家也。胸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骨節之分,猶百宮也,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故知治身,則能治國也。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養其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即身死”,來證明他的觀點。關於陰陽基本理論的起源與意義,以及“五行”,嚴格地說,作者認為應該先討論“陰陽”的問題,因為在理論上,陰陽也是古代中國人所能想到的“至理”。但是我們對於“五行”學說的曆史淵源所具有的知識,較之“陰陽”,實在超過很多,在中國的神秘數目論者或命理學家看來,他們的主要任務,便是尋出各種數目的範疇間之關係。大部分的歐洲學者認為這隻是純粹出於迷信而已,它阻礙了真正的科學思想在中國興起。即使是中國人本身,也有不少人(特別是那些現代的自然科學家)持同樣的見解,但是這些人的處境稍有不同,因為他們必須麵對成千的中國傳統學者,這些傳統的學者,未受世界現代科學觀念的訓練,還相信中國古代的思想係統,仍然是個可供取用之活泉。即將死滅的原始科學理論,緊緊地纏住不滅的倫理哲學。
作者認為我們對陰陽和五行的理論的討論,有助於研究中國科學思想的發展,一直到17世紀,歐洲放棄了亞裏士多德的四元素後,陰陽和五行學說,才使中國思想顯出比西洋的落伍些。但是,如果以中國的科學哲學的第三個偉大成分——易經而言,則不易作如是良好的評價。他認為《易經》最初可能是由許多農民的預兆組合而成,它搜集許多占卜用的材料,其結果乃至是一個極精密的符號係統。它們的剖析說明與任何其他文化中的經典,截然不同。這些符號是認為反映大自然的一切過程的。作者認為,中國道家嚴格的區分了兩種形態的知識,一種是儒家和法家的社會的“知識”,這種知識是理性的,但是虛妄而不實;一種是自然知識,這就是道家所追求的對自然的了解,這種知識是經驗的,也許甚至超越人類的邏輯,但是它沒有一己的私見,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並且是真實不虛的。
對於科學與社會福利的關係,作者認為可以在莊子中找到線索。有時莊子的文章讀起來甚至很像一篇現代化的討論科學與社會福利的文章。書中藉寓言和假托的對話來說明利用科學去謀求人類的福利是很幼稚的想法。且認為儒家如果想要應用人類的知識去改善人類的生活,就必須變成道家,將自己獻身於自然的觀察。否則不了解自然而想幫助人類是永遠不可能的。
作者認為他並不關心於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問題,因為這個社會是很能現代化它自己的。他強調我們所須加以探討的是:事實上中國古代和傳統的思想係統,是否僅係迷信或權係一種“原始思想”,或者它是否有些內容,是中國文明的獨特產物,且對其他的文明貢獻了啟發作用。精彩語錄
1、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史上曾起過從來沒有被認識到的巨大作用。
2、在整個中國曆史上,儒家反對對自然進行科學的探索,並反對對技術做科學的解釋和推廣。
3、在這一段中值得注意的另一點是使用了“幾”(“胚芽”)這個詞來表示可想像的最小的有生命的物質的種子。這裏所用的“幾”這個術語是不常見的,但它出現在《易經》中,意義是事物微小的胚胎開端,善惡都是從這裏麵來的。在字源上,這個字是從表示兩胚胎的圖形演變來的。
4、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但由於道家對“知識”的自相矛盾的態度,以致這一點往往不能為人所理解,這種態度導致神秘因素居於主導地位並一直存在至今。
5、中國人的科學或原始科學思想認為:宇宙內有兩種基本原理或“力”,即陰與陽,此一陰陽的觀念,乃是得自於人類本身性變經驗上的正負投影;另外,還有構成一切實體及其演變程序的五種元素,即所謂“五行”。由這五種元素之符號間的關聯,宇宙萬物之可納入於一個五元的係統者,皆與五行配合之。
《自然科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