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科學思想(6)(3 / 3)

作者最後指出,如果我們成功地通觀整個宇宙,包括宇宙中最珍貴的成分——人類,如果我們培養出一種尊敬和感激的情感,那麼我們就是正在為建立我們自己的平靜創造了最好的條件。可以肯定目前有許多事情對於人們內心和平的傷害是嚴重的,但是應該把這些弊病不僅同我們未實現的理想相對照,而且應該同過去那些完全真實的情況相對照,我們應該回顧過去,為了使我們消除疑慮,看到人類持久不變的目的和持續的進步,即使這種進步很緩慢,我們還應該展望未來,為了指導我們自己的嚐試和探險。

精彩語錄

1、新人文主義是一種雙重的複興;對於文學家是科學的複興,對於科學家則是文學的複興。

2、新人文主義並不排除科學,相反將最大限度地開發科學。……我們準備一種新的文化,第一個審慎地建立在科學——在人性化的科學——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義。

3、所揭示出來的宇宙的那種難以想像的無限性,不僅在純物質方麵沒有使人變得渺小些,反而給人的生命和思想以一種更深邃的意義。4、曆史的研究,尤其是科學史的研究,不僅能看作是智慧和人文主義的來源,而且可以看作是我們良心的校準器:它幫助我們不自鳴得意,不驕傲自大,不急於求成,但卻保持著信心和希望,並且為完成我們自己的使命默默地永不停息地工作。

5、科學史是一部長期鬥爭的曆史,這種鬥爭將永遠不會完結,要同迷信和愚昧的惰性鬥爭,要同說謊的人和偽君子鬥爭,要同騙子和自我欺騙的人鬥爭,要同所有黑暗勢力和謬論鬥爭。藝術史是一部長期鬥爭的曆史,這種鬥爭將永遠不會完結,要同醜的惰性鬥爭,要同所有的把生命的裝飾品看得比生命本身的和諧還重,甚至準備破壞自然的美或汙染他自己棲息地的那些人鬥爭。社會或政治史是一部長期鬥爭的曆史,這種鬥爭將永遠不會完結,要同所有形式的暴政——無論是個人的還是社會的——鬥爭,要同在人們交往中的專橫跋扈鬥爭,要同強者與富人對弱者與窮人的剝削鬥爭。

《生命問題》

作者:路德維希·馮·貝塔朗菲(奧地利)

成書時間:1949年

推薦版本: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作者簡介】

路德維希·馮·貝塔朗菲(Ludeig von Bertalanffy,1901—1972年),現代知名的理論生物學家,一般係統論的創始人。1901年生於奧地利,後來就讀於維也納大學,並獲得博士學位。1934年留在該校擔任理論生物學教授。1949年移居加拿大,先後在渥太華大學、阿伯塔大學以及美國的南加利福尼亞大學任教授。1969年以後任美國布法羅城紐約大學教授。貝塔朗菲是一位學識淵博、充滿創造力、富有良好哲學與文學素養的科學家。這些特點與他從小成長的社會文化環境是分不開的。貝塔朗菲生長於德語文化圈的國家,深受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他把整個自然界視為一個具有等級層次的有機體,認為世界是流動不息的,後來,由德國和奧地利科學家發展起來的量子力學理論所包含的整體性思想,以及發源於德國的格式塔心理學所體現的整體、動態、組織的思想,都對他的思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貝塔朗菲一生的科學論著很多,《生物學世界觀——自然的和科學的生命觀》一書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它先後被譯為法、俄、日、西班牙、荷蘭等多國文字,成為現代具有一定世界影響力的學術名著。在書中,貝塔朗菲用機體論生物觀概念取代了以往的機械生物觀,並且在機體論的基礎上確立了普遍適用於各學科領域、富有新世界觀意義的“一般係統論”的基本法則,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論。後來,這就發展成了貝塔朗菲在1968年發表的重要著作《一般係統論——基礎、發展、應用》一書中提出的係統論觀點。

貝塔朗菲的主要作品有:《生物學世界觀——自然的和科學的生命觀》、《生命問題——現代生物學思想評價》、《機器人、人與心智》、《一般係統論——基礎、發展、應用》等。

【內容提要】

貝塔朗菲在《生命問題——現代生物學思想評價》一書中,通過全麵考察20世紀上半葉生物學的實驗成果和思想成果,以及廣泛汲取了物理學、心理學、哲學、生物學等領域中的新的思想成果,深刻剖析了生物學界長期以來為之激烈論爭的焦點問題——機械論生命觀與活力論生命觀的本質特征和思想根源,結合各學科領域普遍出現的類似於機體論的整體原理、組織原理和動態原理等現象,提出了超越機械論與活力論生命觀的第三種生命觀——機體論生命觀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