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進一步指出,一些人受到某些科學基本原理中的可辨認出的這種自由約定的特點的衝擊。他們想過分地加以推廣,同時,他們忘掉了自由並非放蕩不羈。他們由此走到了所謂的唯名論,他們自問道:學者是否為他本人的定義所愚弄,他所思考、他所發現的世界是否隻是他本人的任性所創造。在這些條件下,科學也許是可靠的,但卻喪失了意義。一旦如此,科學便無能為力了。作者說,現在,我們每天看到它正是在我們的眼皮底下起作用。如果它不能告訴我們實在的東西,情況就不會這樣。可是,它能夠達到的並不是像樸素的教條主義者所設想的事物本身,而隻是事物之間的關係。在這些關係之外不存在可知的實在。
作者最後指出,如果我們不應該害怕道德真理,那麼我們也就更應該不畏懼科學真理。首先,科學真理不能與倫理學衝突。倫理學和科學各有它們自己的領域,其領域雖相接而不相犯。倫理學向我們表明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在指出目標之後,科學教導我們如何達到它,由於它們從來也不能相遇,因而它們永遠不會發生衝突。不可能有道德的科學,正如不可能有科學的道德一樣。
精彩語錄
1、如果我們希望越來越多地使人們擺脫物質煩惱,那正是因為他們能夠在對真理的研究和思考之中享受到自由。
2、我們的精神能夠作出裁決,因為它能頒布法令;然而,我們要知道,盡管這些法令強加於我們的科學——沒有它們便不可能有科學,但它們並沒有強加於自然界。
3、什麼是偶然性呢?這種觀念很難被證明是合理的,甚或很難定義它;不過,就觀察誤差所說的話表明,科學不能忽略它。因此,有必要給這個如此不可缺少、而又如此難以捉摸的概念下一個盡可能精確的定義。
4、我們也知道,真理是怎樣故意使人痛苦,我們不知道,幻想是否不僅使我們倍感安慰,甚至使我們更加激奮,因為正是幻想給我們以信念。當幻想消失之時,我們還能奮發為雄、毫不失望嗎?套上換具的馬,如果不遮其雙眼,它就不肯前進。於是,欲求真理,必須獨立,必須完全地獨立。相反地,如果我們希望有所作為,希望堅強有力,那麼就應當聯合起來。這就是我們許多人為什麼害怕真理,我們認為害怕真理是軟弱的一個原因。
5、我們希望把每一事物強行納入的框架原來是我們自己所構造的;但是我們並不是隨意創造它的。可以說,我們是按尺寸製造的,因此我們能夠使事實適應它,而不改變事實的基本東西。
6、一句話,我喜歡兩種真理,因為有同樣的理由使我們熱愛它們,因為有同樣的理由使我們害怕它們。
《人類學史》
作者:A.C.哈登(英)
成書時間:1910年
推薦版本: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簡介】
艾·哈登(Haddon,Alfred Cort,1855-1940年),英國現代人類學創始人之一。
哈登長期從事教學工作,他提出現代人類學實地考察的一些基本技術,特別是采用家譜學的研究方法,可以說哈登的工作確立了人類學在經驗科學中的地位。1883年,哈登在劍橋大學講授體質人類學;1909—1926年哈登任種族學高級講師。特別是在長達30年的時間內,哈登是唯一的一位在劍橋大學講授人類學的學者。
哈登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作而成的多部論著,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哈登發表了一係列海洋生物學論文,其中1887年發表的《胚胎學研究導論》是他的處女作。1910年完成的《人類學史》是哈登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這部著作係統地論述了人類學的發展概況,提供了研究人類學的主要線索,對人類學發展貢獻很大,因此在英國和世界各地都享有盛譽。哈登的主要著作有:《藝術的進化》、《黑種人、白種人和棕種人的獵頭者》、《民族的遷移》、《我們歐洲人》(與詹姆斯·赫胥黎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