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自然選擇僅能借著輕微的、連續的、有利的變異的累積而發生作用,所以它不能產生巨大的或突然的變化,它隻能按照短小的和緩慢的步驟而發生作用。因此,“自然界裏沒有飛躍”這一格言,已被每次新增加的知識所證實,根據這個學說,它就是可以理解的了。為什麼在整個自然界中可以用幾乎無限多樣的手段來達到同樣的一般目的,因為每一種特點,一旦獲得,就可以長久遺傳下去,並且已經在許多不同方麵變異了的構造勢必適應同樣的一般目的。總之,我們能夠理解,為什麼自然界在變異上是浪費的,雖然在革新上是吝嗇的。但是如果每一物種都是獨立創造出來的話,那麼,為什麼這應當是自然界的一條法則,就沒有人能夠解釋了。
在作者看來,從過去的事實來判斷,我們可以穩妥地推想,沒有一個現存物種會把它的沒有改變的外貌傳遞到遙遠的未來。並且在現今生活的物種很少把任何種類的後代傳到極遙遠的未來。因為依據一切生物分類的方式看來,每一屬的大多數物種以及許多屬的一切物種都沒有留下後代,因為已經完全絕滅了。展望未來,作者說,我們可以預言,最後勝利的並且產生占有優勢的新物種的,將是各個綱中較大的優勢群的普通的、廣泛分布的物種。既然一切現存生物類型都是遠在寒武紀以前生存過的生物的直係後代,人們便可肯定,通常的世代演替從來沒有一度中斷過,而且還可確定,從來沒有任何災變曾使全世界變成荒蕪。因此我們可以多少安心地去眺望一個長久的、穩定的未來。因為自然選擇隻是根據並且為了每一生物的利益而工作,所以一切肉體的和精神的稟賦都有向著完善化前進的傾向。
在結尾處,達爾文滿懷深情地寫道:“凝視樹木交錯的河岸,許多種類的無數植物覆蓋其上,群鳥鳴於灌木叢中,各種昆蟲飛來飛去,蚯蚓在濕土裏爬過,並且默想一下,這些構造精巧的類型,彼此這樣相異,並以這樣複雜的方式相互依存,而它們都是由於在我們周圍發生作用的法則產生出來的,這豈非有趣之事。”作者認為,這些法則就其最廣泛的意義來說,就是伴隨著“生殖”的“生長”;幾乎包含在生殖以內的“遺傳”;由於生活條件的間接作用和直接作用以及由於使用和不使用所引起的變異:生殖率如此之高以致引起“生存鬥爭”,因而導致“自然選擇”、並引起“性狀分歧”和較少改進的類型的“絕滅”。這樣,從自然界的戰爭裏,從饑餓和死亡裏,我們便能體會到最可讚美的目的,即高級動物的產生,直接隨之而至。認為生命及其若幹能力原來是由“造物主”注入到少數類型或一個類型中去的,而且認為在這個行星按照引力的既定法則繼續運行的時候,最美麗的和最奇異的類型從如此簡單的始端,過去,曾經而且現今還在進化著。
《物種起源》最先提出人是由猿轉變而來的觀點,又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論點,對現代生物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本書於1859年出版後,在達爾文的有生之年,該書就再版了6次,足見其影響之大。《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不隻是在達爾文的個人生活中具有重大的意義,這也是19世紀50-70年代大批有學問的人對生物界的觀點和對人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觀點開始轉變的一天,這種轉變就像哥白尼在16世紀因指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而實現的轉變一樣。
對自己的理論提出批評,並且是長達幾章的批評,這是這本書的一個特點。達爾文非常誠懇地不僅不隱瞞上述理論方麵的難點,不僅不像許多堅持自己觀點的作者那樣,不去注意這些難點,而且還讓自己的對手找出自己在理論和結論方麵的弱點,仿佛他在尋找這些難點,並預見到一切可能提出的異議。他並未使這些異議懸而未決,他總是對這些異議加以分析,並竭力使那些難點與自己理論的論點一致起來,後來,達爾文認為,他這本書之所以成功,是由於多年來他遵循著一條金科玉律,他在自傳中說:“每當我在報刊上遇到同我的一般結論相反的新的視察或思想時,我都立刻如實地摘要記下來;因為我從經驗中確信,這一類事實和思想遠比那些適合心意的事實和思想會更容易被遺忘。由於這種習慣,我才很少遇到以前未曾注意到的或者不曾企圖答複的反對我的觀點的異議。”一個學者越是誠實,越是對自己要求嚴格,那麼別人要想反對他的思想就越困難,華萊士正確地指出,達爾文從來沒有得到過暫時性的成功,但是成功本身卻總是跟隨著他。
精彩語錄
1、認為生命及其若幹能力原來是由“造物主”注入到少數類型或一個類型中去的,而且認為在這個行星按照引力的既定法則繼續運行的時候,最美麗的和最奇異的類型從如此簡單的始端,過去,曾經而且現今還在進化著;這種觀點是極其壯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