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9年2月20日,達爾文出生在英格蘭西部希魯普郡一個世代醫生的家庭中。達爾文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打獵、采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但他的父親希望他將來也能成為名醫、繼承家業,曾經把他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進到醫學院後,他對醫學研究沒有絲毫興趣,仍然經常到野外采集動植物標本。於是父親於1828年又送他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達爾文在劍橋大學獲得了學士學位,但實際上他對神學院的神創論等謬說十分厭煩,他仍然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聽自然科學講座、閱讀大量的自然科學書籍、精心收集甲蟲等動植物標本方麵。1831年,年輕的達爾文經漢斯羅教授的推薦,以自然科學家的身份、有機會參加了貝格爾艦曆時五年的環球考察。在這五年中,他通過自己在跋山涉水時的耳聞目見,開始對聖經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上帝製造出來,而且物種是不變的”說教,產生了懷疑。達爾文在對大量生物現象考察之後,認為物種是可變的,而且不同的物種擁有共同的祖先,他還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某個物種隻要條件比其他物種優越,就會有更多的機會生存下來,並且繁殖後代。這就是他在日後提出的著名的“自然選擇”理論。
為了替自己的理論找到更多的根據,達爾文不但細致地整理了在大自然中可收集到的各種變異事實,而且還廣泛收集了家養動物的各種變異事實,並且通過查閱參考大量書籍和資料,最後他終於在1859年11月24日出版了一部劃時代的巨著——《物種起源》。《物種起源》一書的出版是一件具有世界意義的大事,因為它使得19世紀絕大多數學者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使得人們的基本世界觀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馬克思說,這本書實際上也為曆史上的階級鬥爭提供了“自然科學根據”。
達爾文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劃時代的貢獻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廣闊前景,因此,1882年4月19日當他逝世以後,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敬仰,把他安葬在另一位科學界偉大人物牛頓的墓旁,享受著一個自然科學家的最高榮譽。
達爾文的著作有:《考察日記》、《貝格爾艦航行期內的動物誌》(五卷)、《貝格爾艦航行中的地質學》(三卷)、《人類的由來》和《物種起源》等。
【內容提要】
《物種起源》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傑出代表作。全書首先從作者以博物學者的身份參加貝格爾號皇家軍艦航遊世界的經曆開始。作者寫道:“在那次旅行中,我曾在南美洲看到有關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現存生物和古代生物的地質關係的某些事實,這些事實深深地打動了我。正如本書以後各章所要論述的那樣,這些事實似乎對於物種起源提出了一些說明——這個問題曾被我們最偉大的哲學家稱為神秘而又神秘的。歸國以後,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與這個問題有任何關係的各種事實,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經過五年工作之後,我專心思考了這個問題,並寫出一些簡短的筆記;1844年我把這些簡短的筆記擴充為一篇綱要,以表達當時在我看來大概是確實的結論。從那時到現在,我曾堅定不移地追求同一個目標。我希望讀者原諒我講這些個人的瑣事,我之所以如此,是為了表明我並沒有草率地做出結論。”
作者說,全世界所有生物之間的生存鬥爭,這是它們依照幾何級數高度增值的不可避免的結果。這就是馬爾薩斯(Malthus)學說在整個動物界和植物界的應用。每一物種所產生的個體,遠遠超過其可能生存的個體,因而便反複引起生存鬥爭,於是任何生物所發生的變異,無論多麼微小,隻要在複雜而時常變化的生活條件下以任何方式有利於自身,就會有較好的生存機會,這樣便被自然選擇了。根據強有力的遺傳原理,任何被選擇下來的變種都會有繁殖其變異了的新類型的傾向。
誰能解釋某一個物種為什麼分布範圍廣而且為數眾多,而另一個近緣物種為什麼分布範圍狹而為數稀少?達爾文相信這決定著它們未來的成功和變異。他批評了那種認為每一物種都是獨立被創造出來的觀點。達爾文說:“我完全相信,物種不是不變的,那些所謂同屬的物種都是另一個普通已經絕滅的物種的直係後裔,正如任何一個物種的世所公認的變種乃是那個物種的後裔一樣,而且,我還相信自然選擇是變異的最重要的、雖然不是唯一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