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老年人的食養
人到老年以後,由於身體各器官逐漸老化,消化功能減退,味覺、食欲都不能與年輕人相比,因此,應注意保持營養素攝入均衡,同時食物軟硬適宜,以達到維持身體健康並益壽延年目的。
老年人因消化能力減退,胃腸適應能力較差,暴飲暴食,不但會造成消化不良,而且還是誘發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老年人飲食要有規律,盡可能少食多餐,不饑餓,不過飽,要定時定量。這很符合養生之道上的饑餓療法。
除了不能暴飲暴食之外,老年人在選擇食物上一般應盡量避免油膩過大的食物,因為老年人的胃的消化能力不是很強,一些油膩性的食物不好消化,而且這類食物脂肪和糖的含量都很高,容易造成老年肥胖。再者,過食油膩食物,對消化功能減弱的老年人來說,還可造成消化不良及胃腸功能紊亂,從而影響老人對營養的正常吸收。因此,古人對此早有論述,如《韓非子》中說:“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明代養生專書《壽世保元》中也說:“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內者以活髒腑,調順血脈,使一身流行衝和,百病不作。養外者谘口腹之欲,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酷烈之氣,內濁髒腑,精神虛矣,安能保全太和?”所以,老年人應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膏粱厚味,以使神清體健,而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
老年人的飲食取向也要和兒童一樣,要保持食物的多樣化,盡量不要偏食,因為老年人更需各種食物營養素,飲食多樣化,才能保證營養平衡;如偏食、偏嗜,就會造成某種營養缺乏而導致疾病。《保生要錄》中說:“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則傷而生痰;所惡之物,不可全棄,棄則髒氣不均。”《黃帝內經》中也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均說明必須合理飲食,不可偏嗜。
老年人也會經常出現厭食的症狀,主要表現一般有生理性厭食、心理性厭食和病理性厭食等幾種,老年人隻要是出現了其中一種厭食症狀就會對身體有很大的不利,因為老年人本人身體情況就比如年輕人,所以更加需要補充各種營養物質,來給身體補充足夠的營養。積極的辦法是調整飲食,加強體力活動,保持愉快的心境,創造輕鬆的進餐環境,烹調出色、香、味、形俱全的、能誘人食欲的飯菜。因為勉強進食,可傷人脾胃。梁代陶弘景的《養生延命錄》曾指出:“不渴強飲則胃脹”,“不饑強食則脾勞”。中醫認為,脾胃是人體健康長壽的“後天之本”。所以,注意節食,保護脾胃,實是保證健康長壽的重要環節。
此外,也可以從進食的環境來製造提高食欲的效果。食物整體色調、香味也可多花點心思。盤子上放著熱氣騰騰、色澤誘人的食物,或在餐具、桌布上動腦筋搭配,來增加用餐氣氛,加上濃濃的食物香味,都可以刺激腦內啡增加,引起吃東西的欲望。對由於沮喪、壓迫感、厭世等心理因素造成的失去進食動機的老人,可以試試多人共同進餐的方式。比如說,家中子女老小一同陪伴吃飯,用餐氣氛熱鬧,會改變老人的心情。另外,可以要求醫生開一些食欲促進劑的藥物。
老年人宜適溫而食。過冷過熱飲食會損傷消化道黏膜,特別是食道黏膜,久之可引起食道癌。過食生冷還會損傷脾胃。
老年人還應多吃易於消化的食物,食物應切細煮軟,應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中醫自古以來主張老年人的飲食宜清淡,忌過鹹。如飲食過鹹,攝入鹽量過多,易造成高血壓病,進而影響心腎功能。《黃帝內經》中說:“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