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讀書養生

讀書是一種文化的重新利用,是人類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讀書已經在全世界內廣泛普及,一個人從上學開始,到生命的結束都應該不斷地讀書學習。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則認為:“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其實讀書的好處很多,一般人都隻看重它可以開拓知識領域,啟迪智慧,是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這一方麵,而不看重它的娛樂、調心和養生的作用。

從醫學的角度看,讀書還可修身養性,延年益壽,是養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從現代科學來看,人腦的聰明程度與大腦的重量是沒有什麼必然的聯係的,而是與人的腦細胞的活動聯係是非常緊密的,腦細胞活動頻繁,人就會變得更加聰明。那些經常讀書、勤於思維、愛動腦筋的老人,腦重和細胞數減少的幅度甚小,也就是說,讀書能延緩大腦的衰老。所以通過閱讀書籍不但能開闊視野,除卻抑鬱情緒等心理疾病,而且合理讀書、用腦亦延年益壽。

讀書是一種享受,在讀書的過程中,人的心境是比較平和的,身體環境也是安靜的。同時讀書可以活躍人體大腦的細胞,它是一種涉及全身的活動,人體健康首要是心理健康,而良性精神刺激可調節人體免疫功能。我們知道經常讀書用腦,能消解煩惱,養護“精、氣、神”。對於愛讀書者來說,讀書是一種美的享受。試想,沏上一杯熱茶,攤開一本好書,邊品茗邊讀書,很快便進入書的意境,那美妙的感覺是難以形容的。此時此刻,疲勞化為烏有,煩惱拋置腦後,待到掩卷之時,生活中那點不如意,無論是人事糾葛還是宦海沉浮,都會顯得十分渺小。讀書可以送走孤獨、祛除焦慮。好書能使人充滿希望,充滿理想,心胸開闊,積極向上。高聲朗讀、抑揚頓挫,則又鍛煉了呼吸係統的功能,增強了氣體代謝,對健康大有裨益。

讀書養生的功效已經被時下很多人所接受,不僅把讀書作為一種時尚的養生方法,而且目前讀書養生已被運用到各行各界。美國心理學家勒納倡導“詩歌療法”,意大利出現了“詩藥有限公司”,出版了不同風格內容的小冊子,分別給不同類型的病人誦讀;德國專門設立了病人圖書館,由醫生診斷後開出處方,這個處方不是藥物,而是某一本書。願書籍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成為養生祛病的法寶。

古人曾對書做過這樣的評價,書就像藥一樣,經常讀書可以治療人的愚昧。所謂“治愚”,就是變得明白事理,從養生保健方麵來說,就是增強防病的信心、決心、能力。用現代觀點來看,讀書是積極的思維方式,能使大腦產生一種神經肽的高級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可以增強細胞免疫力,從而有益於身心健康。無怪乎古今的許多名人,對讀書健身這一問題屢有論述。“讀書有味身忘老”,這是南宋大詩人陸遊的深切體會。著名散文家秦牧總結讀書的作用時說:“書中自有妙藥。”戲劇電影大師夏衍說得更具體:“不愛動腦,不愛讀書,不愛思考的人,很容易得‘老年癡呆症’。”

讀書有祛病養生的作用,不是空口而談的。據世界衛生組織監測中心調查,肝炎、糖尿病、腦血管病等常見病的死亡率,與患者文化程度呈負相關關係,文化程度越高,得病後的死亡率越低,長壽的可能性越大。所以說,讀書可以使人健康長壽。而從現實生活中我們也不難發現,一些愛讀書的人壽命一般都比較長,尤其是一些學者、教師這些經常跟書交往的行業的人。

讀書的祛病養生原因具體來說都有哪些呢?

首先來看,人在心情煩亂的時候,讀書可以安定煩亂的情緒,讀書使人擺脫不良情緒困擾,保持良好、積極的心理狀態。我國一些名人誌士對讀書養生的作用非常認可,比如說我國103歲詩翁葛祖蘭曾說:“我的長壽之道就在讀書與寫詩,它使我胸襟豁達,心情閑適。”還有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馬寅初,在他八十多歲的時候受到點名批判,大字報鋪天蓋地,他卻毫不在意,照樣有說有笑。他認為,光明的信仰、堅定的意誌、大海的胸懷,乃是生命力的基調。他能做到這一點,當然與長期讀書的涵養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