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情製情

對於養生來說,中醫上十分重視情意的變化,有時候情意突變也會使人生病,所謂變病多端,就是說有許多疾病都是由於七情太過所引起。如果七情過度,超越生理活動所能調節的範圍,就會引起髒腑、經絡、氣血功能紊亂,致使諸多疾病發生。

不少科學家甚至提出,有60%~80%的病都是由於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情製情法,它是根據情誌及五髒之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克製化的原理,用相互製約、相互克製的情誌,來轉移和幹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誌,借以達到協調情誌的目的。

情誌既可致病也可治病,在心理保健上有特殊的意義。陰陽情誌製約法,是運用情誌之間的陰陽屬性對立製約關係,調節情誌,協調陰陽。如驚恐與憤怒、愛與恨等,性質彼此相反,對人體陰陽氣血的影響也相反,可以相互協調控製,從而起到平衡心理情緒的作用。

由精神引起的病變跟生理上引起的病變有著很大的區別,尤其是在治療方法上,情誌之病,必以情治,針藥難效。

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講的也是這個道理。所以,七情不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還是治療和防止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這就是以情製情康複法。以情製情康複法,是指以事物、言行為手段,激起病者某種情誌變化,以達到控製其病態情緒,促進身心康複的一類方法。這種方法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忽勝思”,“憂傷肺,喜勝優”,“恐傷腎,思勝恐”。並主張“以恬愉為務”來調節人的神情,這些原則為以情製情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子和對《黃帝內經》提出的以情勝情、以情製情的心理治療方法的理解,富有獨到之處,他指出:“悲可以治怒,喜可以治悲,恐可以治喜,以恐懼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汙辱欺罔之事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誌此之言奪之。凡此五者,無所不至,然後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聽視。”

元代著名醫學家朱震亨指出:“五誌之火,因七情而起,鬱而成痰,故為癲癇狂妄之症,宜以人事製之,非藥石所能療也,須診察其由以平之。怒傷於肝者,為狂為癇,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傷於心者,為癲為癇,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憂傷於肺者,為癇為癲,以喜勝之,以思解之。思傷於脾者,為癇為癲為狂,以怒勝之,以喜解之。恐傷於腎者,為癲為癇,以思勝之,以憂解之;悲傷於心胞者,為癇,以恐勝之,以怒解之。”這段文字盡管談的隻是癲、狂、癇症,卻總結了前人的豐富經驗,為具體應用以情製情法樹立了典範。情誌之病,當以人事製之,對同一病症要分析其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情誌影響,才能達到治愈目的。在使用以情勝情法時,一定要注意取得病人家屬的配合,並掌握施行情誌治療的時間,要在病人有所預感時,再進行正式的情誌治療,不要采取在病人毫無思想準備之時,突然地進行。而且還要掌握病人對情誌刺激的敏感程度,以便選擇適當方法,避免太過或不及。

以情製情的方法在使用時,要提前讓患者有預感,避免在患者情緒激動時,突然給予一種截然相反的致命打擊,這樣會使患者由於驚嚇過度而導致休克。

思傷脾者,以怒勝之

一些人因為生活中一些不開心的事,常常憂腸掛肚的,長時間的傷懷情緒會使體內淤積一些不協調的“氣”,這些“氣”阻礙人體正常的循環,使人的行為和活動調節發生障礙,致正氣不行而氣結,或陰陽不調,陽亢不與陰交而不寐,從而使身體滋生各種病症。以怒勝之,是利用發怒時肝氣開發的作用,來解除體內氣機之鬱滯的一種療法,它暫用於長期思慮不解,氣結成疾或情緒異常低沉的病症。當怒而激之時,逆上之氣衝開了結聚之氣,興奮之陽因汗而泄,致陰陽平調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