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節製情感
節製情感,是一種克製心情的方法,克製情緒過於激動,讓心情時時保持一個平和的狀態。《泰定養生主論》強調養生要做到“五不”,“喜怒不妄發”就名列第二。《壽親養老新術》總結了“七養”,其中就有“莫填怒養肝氣,少思慮養心氣”。《養性延命錄》概括的養生“十二少”,主要講的就是節製七情,諸如少愁、少怒等等。
社會不斷發展,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這使得很多人經常產生焦慮不安、憂鬱、悲傷等不愉快的消極情緒,節製情感的方法就是使心理處於怡然自得的樂觀狀態,才會對人體的生理產生十分良好的作用。如能提高大腦及整個神經係統的功能,使各個器官係統的功能協調一致,不僅焦慮、失眠、頭痛、神經衰弱等輕度的心理疾病可避免,即使是像精神分裂症等嚴重的心理疾病,也會減少發病機會。
“怒”是曆代養生家最忌諱的一種情緒,它是情誌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怒不僅傷肝髒,怒氣還傷心、傷胃、傷腦等,導致各種疾病。怒氣一發,則氣逆而不順,窒而不舒,傷我氣,即足以傷我身。”古人的這些論述充分指出了惱怒傷身的嚴重危害性。林則徐把“製怒”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想來很有道理。
中醫認為“怒則氣上”,又認為“怒傷肝”,怒時肝氣橫逆上衝,使人麵紅目赤,青筋怒張,嚴重時甚則眩暈、昏厥。西醫則認為怒會導致血壓升高、中風或心率失常、呼吸急促等等,與中醫上說“怒火攻心”是一個道理。所以在養生道路上,怒是一個非常忌諱的詞,戒怒也就成了各種養生學說所共同倡導的養生方法。儒家指出:“小不忍,則亂大謀”,講的雖是處事,亦適用於養生;道家要人們寧心練氣;佛家則說:“滅卻心頭火,方能成正果。”製怒的大法在於容忍,能否容忍,不僅取決於人的自製力,還與人的德行和涵養有關,即與心能否真的定有關。
製怒之法有多種形式,而且方法不一,首先應遇事冷靜,要學會自我控製,因為怒常常是不能冷靜思考的結果。因此,遇事一定要冷靜,因為隻有冷靜,才能積極思考,想出對策,圓滿解決問題。其次,可用提醒法製怒。再次,怒後反省,每次發怒之後,吸取教訓,並計算一下未發怒的日子,減少發怒次數,逐漸養成遇事不怒的習慣。
製怒,要做肝的養護,因為肝是怒的發源地,這是根據中醫學來看的,肝主怒,所以要製怒,必須要保護好肝的功能。若是肝氣鬱結引起發怒時,當舒肝解鬱,可用逍遙散治療,若是肝火上炎引起發怒時,當清瀉肝火,用龍膽瀉肝湯治療,若是肝陽上亢引起發怒時,當滋陰潛陽,可用鎮肝瀉風湯。
製怒養身還要戒驕戒躁,就是要注意避免使自己產生驕傲自滿和急躁的情緒,保持一種低調、謙虛、平和的心態。因為驕傲自滿的情緒常常使人過高的評價自己,認為自己能力很強,從而不能正視自己的不足,而別人的建議和意見也無法接受,甚至勉強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顧及客觀現實而急於求成,易於草率從事。由於焦躁者的理想世界與現實生活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的情況,從而造成內心的痛苦。現代醫學認為,A型血的人,具有固執、急躁、緊張、好爭辯、好衝動、匆匆忙忙、富含敵意和攻擊性等特點,所以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顯高於性情平和的B型血的人。一個人如果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驕躁情緒,順應自然環境,保持平和心態,是非常有利於健康的。
防止“樂極生悲”。從歡樂到悲傷是一種情緒上的極大轉變,過多的高興和過度的悲傷都會使人情緒激動,而不能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防止樂極生悲,既要有“窮則獨善其身”的恬淡心境,更要有“達則兼濟天下”的寬廣胸襟!加拿大一位貧窮的鞋匠,在確知自己中了百萬元的巨彩後,竟“因樂暴亡”,直到入殮之時,仍麵帶笑容。這種因過度興奮造成的猝死,時常發生在中老年人中間。人過中年,全身的動脈均會發生程度不同的硬化,營養心肌的冠狀動脈當然不會例外。如若心髒劇烈地跳動,必然增加能耗,心肌將會發生相對的供血不足,從而出現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或心跳驟停。這是“樂極生悲”的一個原因。此外“樂極”還可致血壓驟然升高,健康的人尚可承受,若已患高血壓症,過度興奮就會導致“高血壓危象”,表現為突然感到頭暈目眩、惡心嘔吐、視力模糊、煩躁不安。“高血壓危象”盡管可能持續幾個小時,卻可由此引起腦血管破裂發生猝死。